赤潮的危害
有资料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发生赤潮的次数很少,一般相隔2~3年发生一次;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赤潮发生次数迅速增加,年年都有。有的年份甚至多达20~40次之多,仅1990年就发生赤潮41次。进入90年代未,赤潮发生愈加严重。1 998年5月开始,我国南海广东海域、环渤海海域及港澳沿海海域持续发生大面积赤潮,给沿海经济造成一定影响,危害极其严重。
.1赤潮对海洋生态的破坏难以估量
在赤潮发生时,由于少数赤潮藻类的暴发性异常增殖,会造成海水pH值升高,粘稠度增大,改变浮游生物的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当赤潮生物藻过度密集而死亡腐解时,又造成了海域大面积的缺氧,甚至无氧。赤潮生物藻体腐解又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和毒素,促使海水变色、变质,破坏原有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降低了海水的使用价值。
.2赤潮对渔业损害
赤潮是渔业的大敌。赤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大量繁殖,使水域中溶解氧锐减,鱼类等难以吸收氧,水表层漂浮的赤潮生物密度高,影响水下光合作用,最终导致鱼类等大批量窒息死亡,使渔业经济受损。如1 990年渤海海域发生大面积赤潮,受灾面积达1300平方公里,波及环渤海三省一市,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亿多元。
.3赤潮危害人类健康
赤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生物毒素,引起鱼类等水生生物病变,人类误食受赤潮污染的鱼、虾、贝类等,就会中毒。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有记载的误食被赤潮毒化的贝类而中毒者5 00多人,死亡2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