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刘源远、李桑炎)2023年6月4日,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主办的希贤环境法悦读沙龙第二期在中原楼704召开。本次沙龙围绕优秀青年学者张峰铭老师的四篇论文展开:《法秩序在何种意义上是统一的——对部门法交叉问题的前提性反思》、《论“一般违法性”的法理定位与教义学功能——以部门法判断协调问题为中心》、《论权利作为要求——超越利益论和选择论之争》以及《论认罪认罚从宽的报应刑根据——化解从宽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张力》。由我所硕士研究生刘源远同学、李桑炎同学作导读,其余同学自由分享、提问,由硕士研究生杨成、博士研究生苏达总结
文章作者张峰铭老师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讲师,先后在《法制与社会发展》《中国法律评论》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主要研究领域为法理学、刑法哲学等。本次读书会延续上期,集中学习研读刑法及刑法哲学相关知识,进一步学习传统部门法知识。
在导读环节,刘源远同学首先就《法秩序在何种意义上是统一的——对部门法交叉问题的前提性反思》和《论“一般违法性”的法理定位与教义学功能——以部门法判断协调问题为中心》两篇文章的结构与内容展开梳理。《法秩序在何种意义上是统一的 ——对部门法交叉问题的前提性反思》在结构上可以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作者介绍了关于“违法性判断协调问题”的立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部门法交叉案件问题能否完全化约为违法性判断协调问题?二是某一部门法的判断在何种程度上包含了法体系的整体判断?三是民法、行政法与刑法在结构上处于怎样的关系?第二个板块是对上述三个问题的分析论述,作者首先以规范一元论与规范多元论为出发点进行分析,认为效力性判断如何影响其他部门法这一问题无法在违法性判断协调的框架内解决。其次抛开了法秩序统一性中“存在论统一”与“目的论统一”的问题,认为一般违法性判断是各部门法违法性判断综合权衡之后的结论。最后通过对违法性的多元性和刑法目的的谦抑性的论述,指出各部门法的违法性之间没有必然关联。第三个板块即文章结论,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立场:缓和的违法多元论。《论“一般违法性”的法理定位与教义学功能——以部门法判断协调问题为中心》在结构上也可以从三个板块进行阅读和理解。作者在第一个板块以缓和的违法一元论三个命题(必要性命题、前置命题以及分离命题)为基础,并分析了这三个命题的对立命题(冗余命题、后置命题以及分离命题),随后提出了文章观点——一般违法性后置论(必要性命题、后置性命题与关联性命题)。第二个板块是作者通过对相反命题的依据以及支持观点预设反驳的反驳,进一步论证了文章观点。第三个板块分析了“一般违法性”在法理论和教义学方面的意义。作者认为正当化理由可以在各部门法之间自由流通,但禁止理由则保持相对隔离状态。法秩序的统一是法秩序内部正当化理由自由流通基础上的违法性判断统一。
李桑炎同学分享了张峰铭老师的《论权利作为要求——超越利益论与选择论之争》和《论认罪认罚从宽的报应刑根据——化解从宽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张力》两篇文章。该同学首先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了《论权利作为要求——超越利益论与选择论之争》的内容。作者主要通过超越普通用法路径的独特实践路径方法,探究了道德权利的独特实践功能在于拥有提出要求的资格,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道德权利为什么重要,从而认为共情能力和偏好自治能力是拥有权利的两个事实前提,并提出如果动物也具有这两个前提,那么就不能排除动物拥有道德权利的可能性。随后分析了《论认罪认罚从宽的报应刑根据——化解从宽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张力》的写作思路:作者首先提出了本文的核心概念“悔罪”,然后从非报应刑和报应刑的角度对从宽根据进行了分析,最后作者在超越传统报应刑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报应主义更加契合化解从宽与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张力。李桑炎同学总结认为,作者的写作特点十分明显,首先围绕核心概念分析,进而采用全面批判相关学说的方式提出自己的观点,逻辑清晰,论证充分,深刻阅读完毕后受益匪浅。
两位同学制作了详细且清晰的思维导图、PPT以进一步充分学习优秀文章的论证框架、思维进路。随后,硕士研究生杨成针对《论权利作为要求——超越利益论与选择论之争》结合“气候稳定权”,总结认为:本文提供了新颖地分析权利的视角,对于传统的选择论与利益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较为有力的帮助我们解构“权利是什么”这一命题,同时对于权利主体的证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杨成同学结合霍菲尔德等学者对于权利相关概念的界分,进一步帮助同学们厘清了论文所涉概念。
博士研究生苏达对本次分享进行总结。首先,他以“一般违法性”在“达标排放”中行、刑的不同判断为例,解释了运用其他部门法理论解读环境法问题的方法。随后,他指出可以通过对优秀传统部门法学者的学习丰富论文的写作内容与方法。最后,关于本次读书会采取读单篇文章的形式,他表示通过这种模式,可以深刻学习借鉴文章的框架逻辑与输出观点的方式,训练教义学模式的破题思路。
会上,同学们还就书中的观点、启示和感想等展开了积极的交流和讨论,在场的博士生、硕士生对问题予以了详细的讨论和交流,对本次阅读的书目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本站编辑:黄群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