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的气候变化治理:走向缓解和适应的综合体
发布时间:2023年12月03日 来源:本站 浏览量:374

【摘译】“我们都习惯于讨论将对我们的子孙后代产生的影响,因为缓解措施已然得到了所有的关注,但我们仍无法通过缓解措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现在有一个选择,是选择一个被破坏的世界,还是选择一个被严重破坏的世界。”

气候变化已经开始破坏我们长期认为理所当然的自然系统的稳定性。而即将发生的物理变化将需要一个法律体系,在极端天气、海平面上升以及我们在设计机构和基础设施时所依赖的自然系统的稳定性方面普遍存在的高度科学不确定性中发挥作用。有效的应对措施需要大量减少温室气体(GHG)的排放,以限制变暖的程度,并进行完备的规划以帮助人类、动物和生态系统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

不幸的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需要再也不能被忽视了。为了避免最严重的影响,科学家告诫我们必须迅速深入地削减温室气体的生产轨迹,过去的排放已经使地球至少会进一步变暖。因此,即便在最优的排放情况下,本世纪也将出现更频繁、更严重的风暴、洪水、热浪、干旱和火灾。尽管预测存在不小的差异,但海平面预计会(可能会突然)上升。研究人员预计,这些变化将产生一系列影响,例如加剧安全风险,改变粮食生产,转移疾病媒介,甚至促使人类迁移。

鉴于这些即将发生的变化,本文认为,为实现有效的气候变化治理,需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为历史上更稳定的气候条件而设计的物质和监管基础设施。法律体系应将投资导向适应性和可适应性的基础设施,以减少人类的风险和对复杂网络的依赖,并遏制(或至少不加剧)立法者和行政机构在未知且不断变化的物理环境中监管时所面临的科学不确定性的程度。反思过程的一部分是探寻通过激励温室气体减排来缓解气候变化的法律机制会帮助还是阻碍适应。最有效的政策将综合这两方面的努力,倾向于协调而非单边的方法来解决任何一个问题。

最初,关于气候变化的法律学术研究主要侧重于在缓解措施,最近,学者们开始关注适应气候变化的战略,这也是一个曾经的禁忌话题。缓解的目的是限制全球变暖的程度(例如,通过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或封存二氧化碳),而适应则是减少变暖对人类、动物和生态系统的伤害。适应措施可包括例如,将人口从易受海平面上升影响的沿海地区转移出去。目前对适应的关注越来越多,可能是因为人们认识到某种程度的变暖和生态系统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缓解可以限制,但无法消除不利影响。

学者们全面讨论了减排制度的最佳设计,主要集中在通过市场机制(如上限和交易)激励温室气体减排的建议。他们还评估了环境和自然资源法应如何修订以赋予机构新的决策工具和更大的灵活性。到目前为止,联邦政策制定者们也同样分别分析了缓解和适应措施。

本文探寻拟议的缓解技术和支持的法律制度如何影响美国的适应能力,将这些不同的讨论联系起来。缓解制度的目的是重新引导对关键基础设施的投资,特别是交通和能源系统。它们无疑将塑造建筑环境,创造经济、政治和财产利益并推动监管机构的发展。如果在开发时忽视即将发生的气候变化,这些基础设施、利益和机构可能与适应的需要产生矛盾。因此,评估缓解措施不仅要看其减排潜力,还要看其对未来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影响。

本文以一项拟议的缓解措施“扩大核能部署”为案例研究,说明未被重视的方式,即缺乏与适应的融合可能阻碍这两种方面的工作。最近关于核能优点的争论使气候效益与长期公认的普遍缺点对立起来,但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对适应的影响。事实上,如下所述,旨在促进核能发展的法律改革限制了监管机构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能力。

鉴于当地不断变化的条件不仅需要物理上的适应,也需要法规上的适应,本文将关注法律机构的适应能力的局限性。法律学者已经提议对环境法和行政法进行重要的程序性修改,以提高机构对气候变化影响的反应能力,他们还提出了新的决策和管理方法以适应未来的复杂性。就像社会和生态系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是有限的,机构和其他法律机构也是如此。

讨论进行如下:第一部分回顾了预期的气候变化影响和随之而来的治理挑战。第二部分描述了法律学术研究的趋势,并论证了对适应和缓解的综合办法。它提出了一个分析缓解方案的适应影响的初步框架。分析领域包括:潜在减排的速度和程度;与(不断发展的)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系统的脆弱性;以及治理负担。第三部分提供了一种已提供的缓解办法“扩大核能部署”的案例研究,并讨论了适应因素如何影响对这一选择的评估。第四部分反映了案例研究如何为整体气候政策提供信息,并提供了服务于缓解和适应目标的样本战略。


【文章来源】Trisolini, K. (2014). Holistic climate change governance: towards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ynthesis. University of Colorado Law Review, 85(3), 615-688.

【下载链接】https://libvpn.zuel.edu.cn/s/heinonline.org/HOL/Print?collection=usjournals&handle=hein.journals/ucollr85&id=659

 

版权归原作者、平台所有,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本站编辑:曾沅芷】


Copyright © 201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邮编:430073
技术支持: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