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目惊心:戴防毒面具造“情人梅”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5日 来源: 浏览量:177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每周质检报告》栏目曝光揭阳市的普宁、揭西两地部分凉果加工企业使用化工产品炮制“情人梅”、“相思梅”等蜜饯的事件。报道播出后,省打假办主任、省质监局局长赖天生立即组织省质监局稽查总队和揭阳市打假办等查处凉果非法加工企业。

  央视曝光凉果企业被查封

  省质监指普宁、揭西蜜饯产品加入非食品添加剂较普遍截至到昨晚11时半记者发稿时,被央视曝光的3家凉果加工企业已经被当地执法部门查封,就地封存涉嫌质量问题的杨梅、李子等散装凉果产品16 50多公斤、半成品6吨、奶油金橘2.1吨,查获胭脂红、明胶粉等食品类或非食品类添加剂应49.25公斤。

  省质监局有关负责人在现场指出,普宁、揭西等地凉果加工企业非法使用非食用原材料加工蜜饯产品较为普遍,已经形成区域性质量问题。

  蜜饯加工超量使用添加剂

  有的企业没营业执照却有卫生许可证

  昨天中午12时30分,央视《每周质检报告》播出后,赖天生局长立即组织省质监局稽查处和稽查总队执法人员迅速赶赴普宁、揭阳,配合当地开展查处工作。节目播出之际,揭阳市市委、市政府领导闻讯立即指示普宁市、揭西县迅速组织力量查处相关企业。当天下午,揭阳市打假办组织当地质监、工商、卫生、公安等有关执法人员400多人,对央视曝光的普宁市里湖镇爱民凉果厂、丰源凉果厂和揭西县盛胜加工厂进行查处。

  当联合执法人员赶到现场时,以上3家蜜饯加工企业均在同往常一样泡制和晾晒话梅和李子等。记者在普宁市里湖爱民凉果厂看到,大批话梅半成品直接晾晒在院内水泥地面上,其中掺杂树叶、泥块等杂物;隔壁的2个大水泥池内的话梅正在漂白;在简易的工棚车间内,3个装满橄榄的水泥池内,青色的橄榄已经被糖水浸泡得圆鼓鼓的。整个院内弥漫着一股刺鼻的味道,呛得人喉咙发痒干咳不止。刺鼻的气味,全部来自池中的化工原料和非食用添加剂。执法人员在该厂还发现大批自配的香料、果绿、胭脂红、甜蜜素等添加剂原料。

  据初步调查,该厂竟持有当地卫生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虽然没有营业执照,但大量生产蜜饯凉果多年,产品畅销各地。

  在与该厂不足1公里的丰源凉果厂,执法人员在车间内发现了电视曝光的专门给蜜饯加明胶的木制设备,罐内还有调制好的明胶。在该厂的包装车间,发现大批标称为情侣辣味果子、心动榄皇、雪花奶梅等数十种印制精美的凉果包装袋。在隔壁的仓库内,存放着一些食品添加剂产品。在揭西凤江镇盛胜加工厂,也发现大量的胭脂红等添加剂产品。当天,执法人员均对现场查封的产品抽样送检。

  检查未发现有毒原料

 一些添加剂属国家禁用,即使允许使用的,这些企业均存在超量使用现象

  省质监局稽查总队负责人指出,目前,以上企业中虽未发现央视曝光的工业明胶和黄金粉等有毒化工原料,但现场发现的一些添加剂产品是国家禁止使用的,即使是允许使用的,国家均有着明确的使用限量,而这些企业均不同程度存在超量使用现象。

  据介绍,早在今年7月下旬,省质监局根据群众举报线索,组织揭阳质监执法人员对里湖镇新铺村、富美村和松柏围村的交界地带13家凉果厂进行突击检查,当时就已经发现普宁市里湖镇的凉果加工行业非法使用非食品添加剂现象较为普遍。由于其行为诡秘,给执法部门监管带来很大困难,利益驱动这种非法行为在行业中蔓延。

  执法人员查处中发现,这些企业在使用添加剂中没有严格的使用标准,完全靠经验进行添加,而且对产品没有基本的检验措施。在漂白过程中,主要加入保险粉(低亚硫酸钠,国家标准限量使用)、硝酸铵(非食品添加剂,化肥的一种)、苯甲酸(国家标准中不允许使用在凉果加工,主要用于酱油、食醋等)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国家标准中没有允许使用在凉果加工,主要用于酱菜、罐头等)。当时,普宁市政府有关负责人都到了执法现场,表示将进一步组织清理整顿,规范凉果厂的生产加工。当时,省质监局还专门责成揭阳、普宁质监部门制订整顿方案。据悉,央视曝光内容可能在省质监局查处前夕暗访发现的。对此,省质监局昨日已责令当地质监部门迅速开展行业整治,确保蜜饯产品质量安全。

  据普宁市市长袁略文介绍,从今天开始,全市将组成整顿执法组,对全市235家凉果加工生产企业进行“地毯式”清查,同时对所有食品加工和销售企业进行全面清理。

Copyright © 201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邮编:430073
技术支持: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