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6%的空调温度低于26℃,23.6%的人开空调的同时会打开窗户———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文化近日联合举办的一项调查显示,公众在节能、环保上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这项有1466人参与的调查显示,炎炎夏日中,空调正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参与调查者中,只有14.0%的人说自己“用不上空调”或者觉得“有没有空调无所谓”。
伴随着空调的普及,用电量大的问题也日益显现。据媒体报道,去年夏天用电高峰时,全国有26个省区市拉闸限电,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空调的大量使用。7月28日,记者从北京市电力公司新闻中心了解到,今年入夏以来,北京市用电负荷最高达到1058.7万千瓦,突破了该市电网的最大负荷1030万千瓦,其中空调等降温设施的用电负荷超过了总负荷的三分之一。
据专家测算,空调设定温度调高1℃,可以节约用电5%~8%。如果将空调房间的设定温度从目前的24℃~26℃提高到26℃~28℃,则北京市盛夏的空调峰值电力负荷可以削减10%~15%。在缓解电力紧张的同时,可以节约20~30亿元的电力建设投资。
于是,空调开多少度,这样一个看似细枝末节的问题,引起了各方的关注。据新华社7月4日消息,中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和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联合发出的一项关于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中央和国家机关办公区域的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6℃。
对空调温度的关注,同样来自民间组织。6月26日,继去年夏天6家民间环保组织发起“26℃空调节能行动”之后,北京地球村等9家环保组织再次在京启动“26℃空调节能行动———2005我们承诺”,呼吁各大办公楼、饭店、商场等公共建筑将空调温度调至26℃。
公众对“26℃空调节能行动”也是相当的理解和支持。调查显示,82.2%的人支持“26℃空调节能行动”,只有9.2%的人认为将空调温度调至26℃起不到降温作用。但另外一方面,37.6%的人表示,他们所在的地方,空调温度通常低于26℃。公众的意愿和行为有很大程度的背离。
这种背离显然缘自公共场所。本次调查中,人们感觉空调最“凉快”的地方分别是工作单位和商场。而写字楼和商场的经营者,也深知提高温度可以节约成本,却不愿意失去那些坚持空调温度应该在26℃以下的客户,尽管这群人在本次调查中的比例只占9.2%。
有望于年底出台的《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规范》可能将解开这一困局。据了解,由建设部立项管理、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编的《空调通风系统运行管理规范》将明确,公共场所夏天的室内温度不得低于25℃,大堂、过厅与室外的温差则应控制在10℃以内。
建设部的规章可以管到公共建筑的温度,但可能管不到一些人的行为,比如开空调的时候开窗户。本次调查显示,23.6%的人为了通风换气,在开空调时开窗户。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调研究所黄维告诉记者,对于中央空调而言,开空调时开窗换气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它除了制冷之外,事实上还有加湿、换新风等一系列功能。
律师凌青则告诉记者,部委规章可以影响公共建筑的温度,但是对更广大的私宅空调却无能为力;将空调温度调至26℃,除了制度约束之外,更多的还是需要公众的节能、环保意识。“26℃空调节能行动”发起者之一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的负责人廖晓义做客人民网时也表示,“26℃空调节能行动”实际上更在于唤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节能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