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态旅游?(3)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5日 来源: 浏览量:194

生态旅游是一种精神消费

    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是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保护环境、陶冶情操的高雅社会经济活动。
    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消费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于是人们走向自然,感受自然的美好。通过参加生态旅游活动,实现与自然的交流,满足清神消费的需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旅游融休闲和科学普及教育于一体,需要依靠科学高标准进行规划和管理,对管理者、游客、导游和经营者都有较高的要求。
    我国具有开展生态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我国加大了生态保护力度,建立了一批具重要观光价值的自然保护区。截至1997年底,我国建立了926个自然保护区,其中包括鼎湖山、长白山、卧龙、神农架、西双版纳、武夷山和天目山等名山,还有列入《国际湿地公约》重要湿地名录的黑龙江扎龙、吉林向海、青海鸟岛、江西鄱阳湖和湖南东洞庭湖等湿地。同时,我国以国有林场为依托建立了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旅客。

生态旅游并不仅仅是走向大自然

    应当看到,我国在生态旅游实践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不少人对生态旅游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走向大自然,对生态旅游的涵义缺乏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二是一些旅游业者急功近利,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导游缺乏基本生态保护知识;旅游地社区群众没有或很少从生态旅游中获益。三是缺乏必要的管理机制,政府部门、旅游业者、游客和旅游地所在社区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无法确保部分生态旅游的收入用于环境保护。四是缺乏规划,过度开发、盲目建设问题突出。据我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一份调查资料显示:一些自然保护区违返有关管理条例,在缓冲区甚至核心区内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在已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区中,有44%的保护区存在垃圾公害,12%出现水污染,11%有噪声污染,3%有空气污染;22%的自然保护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而造成保护对象受到损害。11%出现旅游资源退化。一些地区还大兴土木,大造人文景观,破坏了自然美。

生态旅游须有科学管理保驾护航

  尽管我国生态旅游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应因噎废食。我们高兴地看到,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倡导,并确定1999年旅游的主题为“生态环境游”,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势必对我国生态旅游事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为了使“生态环境游”活动取得时效,首先应本着积极的、科学的态度加以引导,加强管理,制定规划和生态旅游管理办法;其次要对开展生态旅游活动的区域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加强监测和疏导,把游客数量控制在自然环境承载能力范围之内;第三、应制定相关政策,确保一定比例的生态旅游收入用于自然保护;第四,要加强环境宣传和教育,让游客在旅游中获取生态知识,在享受自然的同时,把保护环境变成自觉的行动。

Copyright © 201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邮编:430073
技术支持: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