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3月3日以来,洞庭湖连续发现江豚死亡事件。截至4月19日,洞庭湖已发现12头江豚尸体,其中9头属一周内被集中发现。鄱阳湖也报告了多头江豚死亡的信息。
江豚是生活在长江水域的独特水生物种。渔民中,素有“江豚拜风”的传统,江豚指示着水域天气情况,为当地渔民喜爱。由于憨态可掬而数量稀少,江豚也被誉为“水中大熊猫”。
根据2010年10月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长江江豚数量的普查数据,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已少于大熊猫,仅存1000余头。在2007年白鳍豚功能性灭绝后,江豚已成为长江中最后一种水生哺乳动物。
江豚的密集死亡已受到各界的密切关注。目前,湖南省岳阳市已成立江豚保护领导小组和江豚死亡调查小组,并下拨50万元专款处理江豚死亡事件。对此类事件频发,应当如何应对?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主任解焱认为,江豚密集死亡敲响了长江水域物种灭绝的警钟。目前,几乎所有长江特有的迁徙鱼类都面临着灭绝的危险。如果有关部门还不改进水域治理,增加保护措施、加强执法力度,长江所有特种鱼类都会很快消失。
解焱认为,建立保护区是保护江豚和长江野生动物最重要的保护手段。现有的江豚保护力度显然不够。中国应该建立更多的江豚保护区,给江豚和水域中的其他物种一个相对安全的生活环境。
据解焱介绍,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电鱼、捕鱼、非法挖沙都是被禁止的,航运通行流量和通航时间都会加以限制,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也会受到更严格的限制。
“洞庭湖水域物种多样性下降,与洞庭湖水域管理不善有很大关系。中国政府必须给渔业部门和环保部门更多的压力。如果他们不采取行动,其他部门也无法采取行动。”解焱说。
“江豚的死亡,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对人类的警示,中国必须高度重视长江水污染问题。如果长江水中的毒素能够把江豚毒死,那么,这也会对人类和其他生物造成严重的威胁。长江既已容不下江豚,可能也‘容不下’人类。”
解焱认为,目前,必须尽快提高对江豚等濒危物种的保护级别。目前,新的濒危动物保护名目已初步拟定完毕,但各方就增补名单产生了很大的争议,导致名单迟迟无法发出。
目前,主要的问题是,一方面,动物保护人士希望把受到威胁的濒危动物都列入名单;另一方面,也有人担心,提高保护级别后,许多动物的经济利用价值会受到限制。
解焱指出,此前被媒体广泛报道的长江刀鱼,也是长江水域原生物种迅速下降的例证。圆口铜鱼、中华鲟等长江特有的大型鱼类,目前已十分罕见,如不加大保护力度,同样面临着灭绝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