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转基因食品作为一项重大的科技成果,已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也引发了关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之争,目前关于其安全性问题尚无国际定论,各国大多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以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消费选择权,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寻找一些对策。
关键词:转基因 安全性 知情权
转基因食品又称基因修饰食品(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GMF) ,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性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移,以转基因生物为食物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转基因食品主要来自转基因作物(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也可以来自转基因微生物或动物。转基因作物又称基因修饰作物(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ze ,GMO) 是指具有一个经非生殖方法插入的特异性DNA结构的作物。
一、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现状
目前转基因生物中发展最为广泛的是转基因农作物,转基因作物可以改善食品品质、抗虫、增产、增加作物对真菌的抵抗力、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从而带来显著的农业效益、经济效益。自1983 年世界首例转基因作物烟草在美国成功培植以来,新型动植物转基因产品不断涌现,特别是转基因植物的高速发展,由此转基因食品的数量也不断增加,全球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也大幅度增长。
转基因的商业化种植始于1996年,到2001年全世界种植面积已达5260万公顷,2002 年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了12% ,达5867万公顷。2003 年世界转基因产品的种植面积比2002 年增加了15% ,达6770万公顷。在转基因产品生产方面,美国继续处于领先地位,种植4280万公顷,其次是阿根廷1390万公顷,加拿大440万公顷,巴西300万公顷,中国280万公顷。种植转基因产品的国家和地区已经由16个发展到了18个。大豆是2003 年度种植的主要转基因产品,共计4140万公顷。其次是玉米1550万公顷,棉花720万公顷,油菜360万公顷。在转基因产品种植中,耐草的转基因产品种植面积占转基因产品总面积的73% ,约4970万公顷。抗虫的占18% ,约1220万公顷。含上述两种作用的占8% ,约580万公顷。预计在未来5 年内,转基因产品的种植面积将会达到1亿公顷,发展到25个国家。全世界转基因作物销售市场规模预计2005 年将达到50 亿美元。
我国自20 世纪80 年代起开始研究转基因技术,相继在水稻、大豆、西红柿等作物上试验成功,一些转基因作物已投入商业化生产,例如北方的转基因抗冻西红柿、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甜椒、转基因矮牵牛等,不仅获得了优良的性状,而且经济效益非常显著。1992 年,我国首先在大田生产上种植抗黄瓜花叶病毒转基因烟草,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商品化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自1996 年11 月,我国正式公布实施《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以来,已批准6 种转基因植物商品化,其中5 项是我国自主开发的,即转基因棉花、转基因耐贮番茄、转基因抗黄瓜花叶病毒甜椒、抗病毒番茄等。1999年,我国成功培育出具有优良综合农艺性状的彩色棉花新品种“棕絮1 号”和“绿絮1 号”,使我国成为世界彩棉研究和开发的第二大国。2002 年,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突破210万公顷,转基因棉花达到150万公顷,已经占到棉花产量的1/ 3。目前我国正在研究和开发的转基因植物达47 种,涉及各类基因103个(不含标记基因) :农业微生物基因工程供试微生物达31 种,涉及的基因约56 种;转基因鱼、畜禽动物基因工程研究己达30 余种。
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之争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转基因生物食品的安全主要包括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两个方面, 前者是指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后者是指人类在研究、开发、种植、养殖转基因生物和生产、加工、消费转基因食品过程中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一)现在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质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首先是毒性问题。一些研究学者认为,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可能在达到某些人们想达到的效果的同时,也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其次是过敏反应问题。对于一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还会对一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比如:科学家将玉米的某一段基因加入到核桃、小麦和贝类动物的基因中,蛋白质也随基因加了进去,那么,以前吃玉米过敏的人就可能对这些核桃、小麦和贝类食品过敏。第三是营养问题。科学家们认为外来基因会以一种人们目前还不甚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第四是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当科学家把一个外来基因加入到植物或细菌中去,这个基因会与别的基因连接在一起。人们在服用了这种改良食物后,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
2.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首先,转基因技术使不同物种的基因相互融合,可能造成基因污染。其次,如果转基因高产作物一旦通过花粉将高产基因传给周围杂草,会引发超级杂草的出现。第三,转基因作物的种植会威胁到生物多样性。转基因作物释放到环境中, 可能威胁到传统的野生物种, 影响生物多样性。
1999 年5 月,《自然》杂志刊登了一篇报道,介绍了美国康耐尔大学一个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研究者用涂有转基因玉米花粉的叶片喂养君主斑蝶,导致44%的幼虫死亡。这一结果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等报刊在显著位置转载,从而引发了“转基因玉米对生态环境是否安全”的争议。
基因工程作物中的转基因能通过花粉(风扬或虫媒)所进行的有性生殖过程扩散到其他同类作物上,在遗传学上称为基因漂移的过程。这种人工组合的基因,通过转基因作物扩散到其他物种,并成为后者基因的一部分,在环境生物学上成为基因污染。加拿大有一种转基因作物,是耐除草剂的油菜,才种了没几年,在当地就出现了无人种植的抗多种除草剂的油菜,这个事实说明,在转基因食品上,基因漂移经常发生,特别是在同一物种,不同品种之间。
(二)对转基因食品的两种态度
一种认为,转基因食品总体上是安全的,具体体现为科学家都尽可能采用基因剔除技术、改变已有基因的表达,使转基因所生产的蛋白质是对健康无害的。虽然转基因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例如杂交)相比,有其独特性,比如,它可以打破物种的界限,将动物、微生物基因转入植物中。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转基因技术仍是传统的育种方法的延伸,它所面临的健康、环保问题,传统作物同样也有。甚至可以这样认为,转基因技术在某些方面要比传统的育种方法更安全可靠,因为当我们用传统的育种方法将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对它们的基因大多数都茫然无知,无法预知其可能的后果,而在转基因时,转入的却是有了透彻了解的特定基因。转基因作物大面积种植已达9年,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人群至少也有10亿之多,至今还未发现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任何实例。
另一种认为,转基因作物是否存在潜在危害,科学家目前还不能提供出确凿证据。但转基因作物的商业化过程只经历了不足10年的时间,然而,转基因生物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影响可能需要20 年、50年甚至是100年才能被发现。转基因作物一旦进入自然生物链,其人造的特性和缺陷就会无休止地流传下去,永远无法被控制或被收回,这种对大自然的破坏是不可逆的。
三、转基因食品的管理
(一)加强对转基因食品的检验检测
随着国际市场上出现越来越多的转基因食品,对该类食品进行检测是保证其质量和安全的必要手段。总的来说,这类检测方法是基于分子生物学原理的,其主要步骤是: 1.DNA 的提取。将基因物质从其它杂质中分离。2.PCR (聚合酶链式) 反应。PCR 反应能复制并扩大食品中外源基因的特定片段,能在很短时间内将其中任何一小段DNA 大量扩增,直到获得足够样品为止。3.观测PCR 产物。通过凝胶电泳将PCR 产物展现出来。4.确定结果。利用特殊序列法则等方法控制PCR 产物的基本序列,从而确定结果。目前转基因的检测方法最为成熟的是PCR 技术,其它的还有凝胶电泳、测序仪和EL ISA (酶联免疫法) 等。
转基因食品的检测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而检测标准则是具有法律性质的技术性规范。我国由于缺乏专门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法规,因而在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方面存在检测方法不统一和检测标准不明确两个问题。检测方法不统一指对同一检测对象采用两种不同检测方法得出完全不同的检测结论。检测标准不明确是指我国只对转基因生物的检测标准作了定性规定而没有定量规定,如没有像国际上通行的转基因检测标准超过0.9 %即视为转基因产品这样的规定。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伸缩性过大,给检测带来困难。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找到快捷准确的检测方法,加强转基因食品的确认,便于管理机构有目的的进行管理。
(二)对转基因食品进行安全性评价
食品安全是一种相对和动态的概念,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不是要了解该食品的绝对安全性,而是要评价它与非转基因的同类食品的相对安全性。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原则如下:
1.“实质等同性原则”这是1993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所谓实质等同性,是指如果一种新食品或食品成分与已存在的食品或食品成分实质等同,就安全性而言,它们可以等同对待。它将转基因食品与传统的同类食品相比较,其内容包括:表型性状等同,如植物的形态、生长、产量、抗虫性及育种的农艺性状;成分等同,包括主要营养成分和有害物质;插入性状安全,指转基因食品与原型食品具有以上等同性外,特定插入基因的安全性如过敏、抗性、基因转移等分析。根据比较后的三种结果确定其评价程序。
2.国际食品生物技术委员会(IFBC)提出采用“判定树”(decision-tree)的原则与方法,其内容是:第一,了解被评价食品的遗传学背景与基因改造方法。第二,检测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毒素。第三,进行毒理学实验。第四,IFBC认为没有必要对这三方面的内容都进行试验,一旦在某一层次得到满意的答案,便无需再进入下一个层次。
(三)转基因食品的标识以及消费者的知情权
中国从1996年就开始进口转基因作物。中国公众对转基因食品了解甚少,主要是因为宣传严重滞后。现在每年有大约2000万吨的转基因食品通过进口登陆中国,但是大部分消费者并不知道转基因食品已经走进他们的家庭。2004年底的两项调查显示了我国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了解程度:第一,国内有1/3的消费者从未听说过转基因食品。第二,有2/3的消费者不知道超市中有转基因食品。
虽然目前尚无科学结论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有不良影响,但国际社会十分关注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潜在影响。2001年1月,包括我国在内的113个国家和地区在加拿大签署的联合国《生物安全议定书》明确规定,必须对转基因产品进行安全评价,在转基因食品越境转移时,应当征求进口国的同意,并进行标识。欧盟也明确提出了转基因食品管理的两大原则:安全预防和事先知情同意。
给转基因食品加标签,不仅是因为转基因食品存在安全隐忧,更重要的是对消费者自主选择权的尊重,是对消费者知情选择权的尊重。如果不标标签,对一些不愿意吃转基因食品的消费者是一种伤害, 妥当的做法是:给转基因食品加注标签,明确标识转基因成分是多少,转基因成分的来源,是否含有过敏原,是否含有抗生素等,便于消费者辨识和自主选择。
欧洲是最早为转基因食品采取标识制度的地区。2001年11月28日,欧盟15国制定出了新的转基因食品法规。根据新法规,凡含有0.9% 以上转基因DNA或蛋白质的农作物或食品,在市场销售时,必须带贴“GMO”(转基因)字样的标签。2000年拉美的墨西哥和巴西就通过了对转基因生物的标识法。2001年,亚太地区的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斯里兰卡也相继颁布了自己的标识法规。我国政府也于2002年3月出台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等法规,加强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并要求对列入目录的转基因生物进行标识。
(四)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非常重视, 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转基因食品安全管理条例和办法。2001 年,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旨在加强生物技术与GMO 的安全管理。2002 年3 月, 农业部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程序》、《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程序》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审查认可程序》。2002 年7 月, 卫生部颁布了《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条例》,并且均已正式实施, 但是, 我国在转基因食品管理上仍存在许多问题。
第一, 我国还缺乏一部全面、完整的生物安全方面的法律。目前, 我国关于转基因食品管理的法律、法规众多,但有一部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各个法规之间的协调性还有待于提高。《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主要从保护我国的农业遗传资源、农业生物工程产业和农业生产安全的角度, 对GMC的实验研究, 中间实验、环境释放或商品化生产进行管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旨在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 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障人体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的研究。 农业部颁布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程序》、《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程序》和《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审查认可程序》是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细化和具体实施。卫生部颁布的《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条例》是针对转基因食品安全和卫生管理而制定的法规, 但是,目前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主要由农业部负责, 卫生部的《转基因食品卫生管理条例》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我国亟需制定统一的生物安全法, 统一转基因生物体的审批、实验、生产和安全检测程序, 加强监督与规范管理。第二, 我国在转基因食品管理上存在执法不严的问题。例如, 2002 年3 月20 日, 中国农业部出台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并正式实施, 要求对转基因食品进行标识。但是, 直到2003 年7 月, 我国的部分转基因食品才开始出现标识。
第二, 我国的转基因食品管理存在多头管理, 各个部门的协调性不高, 部门之间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的现象。虽然目前转基因食品的管理主要由农业部负责, 但是卫生部、科技部以及国家环保局都介入了转基因食品管理, 各个部门之间对转基因食品管理并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管理机制。
结语
全球人口压力在不断增大,在今后40年内,全球人口将比目前增加一半,为此粮食产量将增加75% 。另外,人口老龄化对医疗系统的压力不断增加,开发有助于增强人体健康的食品十分必要。转基因食品的出现无疑是其中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虽然目前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还没有定论,但相信只要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转基因食品的发展是有着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健:《争论不休的转基因食品GMFOOD》,畜牧杂志,2005(6)
[2]戴忠喜:《转基因食品标识与消费者知情权保护》,经济与法,2004(2)
[3]薛茂云:《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前景及面临的挑战》,江苏市场经济,2001(3)
[4]王松森:《转基因食品探析》,滩坊学院学报,2004(11)
[5]浮吟梅,金宏伟,樊军象:《关于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发展的思考与对策》,粮食与食品工业,2003 (1)
[6]陈敏德,邓禾:《对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立法探讨》,2004,(Vol.10 No.3)
[7]毛新志:《转基因食品生态安全的伦理探析》,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法硕士研究生,感谢赐稿]
[责任编辑:陈海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