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型社会提出的现实背景、理论前提及其法律内涵
发布时间:2006年02月24日 来源: 浏览量:2152

节约型社会提出的现实背景、理论前提及其法律内涵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academic precondition and legal  connotation of the abstemious society

崔金星
(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四川绵阳 621010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崔金星邮编:621010
联系电话:13699631571 电子邮箱cuijinxing@swust.edu.cncuijinxing2050@sina.com.cn

 

摘要:本文通过对节约型社会提出的现实背景的阐述,认为节约型社会的理论前提和基础有生态政治理论、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理论、资源生态经济理论、资源生态化和环境资源化理论等。并对节约型社会的目标、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基本原则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对节约型社会的法律内涵进行界定。认为节约型社会在第一层面的涵义是以供定需的发展战略和资源禀赋导向型的发展规划;第二层面的内涵是资源生态承载能力范围内的经济发展道路选择;第三层面的内涵是对自然资源进入社会经济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规划和调控。

关键词:节约型社会    现实背景   理论前提     法律内涵

Abstract: This article brings forward the academic precondition of the abstemious society through the expatiation of the rigorous realities. It thinks that the eco-politics,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theories, resource economy theories, ecologicalization of the resource and the environment resource theories are the academic background of the abstemious society. Then it discusses the purpose, the ideal and the principles of the abstemious society. In the end, it thinks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the abstemious society has three levels. The first level is developing strategy of demanding management of the resource in the economy. The second level is the economy developing road under th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The third level is th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through the whole use process of the natural resource in the economy system.
Key Words: abstemious society; realistic background ; academic precondition; legal connotation

节约型社会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今后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从而使得节约型社会从学术界广泛探讨、论证的对象,成为各学术领域共同关注、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相应地,节约型社会的法律内涵界定、节约型社会法律制度建设、节约型社会构建的法律保障等问题就成为法学界,尤其是环境资源法学界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本文试从节约型社会提出的现实背景、节约型社会的理论前提入手,对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法律内涵和法律原则进行界定,以期抛砖引玉,带来更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

一、节约型社会提出的现实背景

节约型社会,从后台走向前台,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不仅仅是针对流通领域的节约使用,更是对现存经济发展模式、社会发展理念的反思与超越。是现代生态伦理观在经济领域的反映,是生态科学、生态政治在当代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认为,节约型社会的提出,是基于以下现实背景:

 

1、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力状况及资源安全问题突出

从资源总量上看,资源总储量居世界第3,各种主要自然资源总量均居世界各国前列,但是一旦除以人口基数,则优势顿失。(见表1)据联合国粮农组织1985年资料显示,我国资源总量在世界上统计中的153个国家中,人均资源总量为120名。并且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人均资源量还会不断减少。(见表2)所以,我国经济发展承受较强的资源约束力。

1  我国主要自然资源总量与国际对比        注:矿产资源指45种主要矿产资源

自然资源

占全球的比重(%)

在世界的排名

人均占有量占国际人均总量

土地资源

7.2

3

1/3

耕地、园地

6.8

4

1/3

永久性草地

9

3

1/3

森林、林地

3.4

5

1/6

可开发水能

16.7

1

3/4

矿产资源储量

14.6

3

1/2世界排名:58

水资源

5.7

6

1/4世界排名:121(水利部)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1985年、部分转引自《世界资源报告》(19961997)。

2  1990-2000年我国人均保有资源量变化情况

年份

1990

2000

煤 (吨)

843.25

794.97

铁矿石(吨)

43.84

36.19

海岸带面积(公顷)

0.031

0.022

水力资源蕴藏量(千瓦)

0.591

0.534

陆地国土面积(平方米)

7685

7584

水资源(立方米)

2640

2222

45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元)

5102

4525

磷矿山(吨)

13.75

10.47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1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年鉴》。

据统计,我国现阶段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均来自矿产资源,我国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存在极强的依赖性。另据2003年、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见表3)显示,我国GDP呈现明显的“变重了”的趋向:我国国民经济各产业中工业比重持续上升,尤其重工业发展迅速;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周期,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将开始一轮新的发展期,对资源的消耗将会更多。而另据相关研究显示,到2020年,我国大部分的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和能源都难以满足对经济建设的保证程度(见表4、表5),资源安全问题突出。

32003年、2004年各产业可比价格增长率

比较项目

GDP

(亿元)

可比价格增长率

第一产业增长率

第二产业增长率

第三产业增长率

2003

116694

9.1%

2.5%

12.5%

6.7%

2004

136515

9.5%

6.3%

11.1%

8.3%

资料来源:2003年、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报。

4   我国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对经济建设的保证程度预测

资源

种类

2010

2020

产量/需求量

保证程度

产量/需求量

保证程度

黑色金属及有

色金属

铁矿石

(万吨)

3.3/4.0

难以保证

5/10

难以保证

锰矿石

(万吨)

472/750

难以保证

407/890

难以保证

铬矿石

(万吨)

28/140

难以保证

29/196

难以保证

铝土矿

(万吨)

805/1120

难以保证

1456/1655

难以保证

铜(万吨)

90/170

难以保证

115/210

难以保证

铅(万吨)

/45

可以保证

/55

可以保证

锌(万吨)

/120

可以保证

/152

可以保证

非金属

硫(万吨)

2175/3809

难以保证

2692/4510

难以保证

磷矿石(万吨)

5285/4400

可以保证

7046/5285

可以保证

钾盐(万吨)

100/640

难以保证

125/802

难以保证

资料来源:宋瑞祥:《96中国矿产资源报告》,地质出版社,1997年。

5   中国重要能源资源对经济建设的保证程度预测

资源

种类

2010

2020

产量/需求量

保证程度

产量/需求量

保证程度

原煤亿吨

19.0/18.5

充分保证

24/22

充分保证

石油亿吨

1.2/1.8

难以保证

2.1/3.5

难以保证

天然气亿M3

800/900

难以保证

1500/2000

难以保证

钾盐万吨

100/640

难以保证

125/802

难以保证

资料来源:周长乐:《中国能源发展报告》,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

 

2、生产效率低下、物耗严重,加剧了问题严重的态势

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综合能源利用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外先进水平高40%。而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525个百分点,矿产资源总回收率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不久前,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了最新的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中国位居第133位。报告指出,低产值、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将造成国家未富而资源、环境先衰。[1]这些数字说明,我国资源对于支撑粗放型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2003年我国消耗了世界的31%原煤、30%的铁矿石、27%的钢材、40%的水泥、25%氧化铝、7.4%的原油,创造出不足全球4%的GDP2004年我国GDP为全世界的4%,但消耗的一次能源为全世界的12%。纵观“八五”、“九五”、“十五”三个五年计划,在我国经济增长率略有提高的同时,煤炭、石油消耗大幅上升,单位能耗物耗经历了上升、下降、再上升的变化,经济增长方式逆转,重新走上高增长、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发展之路(见表6、表7)。

62003年、2004年能源、资源消耗及增长率

 

全年能源消费

原油

原煤

天然气

总量亿吨标准煤

同比增长率

总量

亿吨

增长率

总量亿吨

增长率

总量

亿M3

增长率

2003

16.78

10.1%

2.52

12%

15.79

13.6%

 

 

2004

19.7

15.2%

2.9

16.8%

18.7

14.4%

415

18.5%

资料来源:2003年、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报。

7 主要原材料消费及其增长率

 

钢材

氧化铝

水泥

万元GDP能耗

总量亿吨标准煤

同比增长率

总量

万吨

增长率

总量亿吨

增长率

吨标准煤

增长率

2003

2.71

28.6%

1168

15.7%

8.36

15.3%

 

 

2004

3.1

15.1%

1284

9.7%

9.6

12.4%

1.58

5.3%

资料来源:2003年、2004年国家统计局公报。

 

3、在国际分工格局中我国未来的战略地位

自二战以后,国际经济格局持续沿着“中心-边缘”的两极格局方向发展。早期,全球建立了以“工业文明-农业文明”两极结构为基础的“中心-边缘”发展格局,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西方国家成为世界发展的中心极,而以农业文明为主导的欠发达国家则成为依附于发达国家的边缘极,中心极国家通过获取大量边缘极国家的自然资源确保了自身的资源安全。这一阶段我国处于农业文明为主导的发展极。从20世纪末开始,世界已形成新的“中心-边缘”格局。中心极国家将是以信息与通讯技术、电子、空间技术、海洋科技、生命技术等高科技为主要支柱的后工业文明,而边缘极国家还将是传统的工业文明。我国工业经济增长率多年超过同期GDP的增长率,表明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工业化时期,而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将完成对制造业、重工业等产业转移的接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制造车间和工业产品的供应基地。

 

4、由于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生态破坏严重

环境是资源的状态,资源是环境的具体形式。环境和资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环境资源问题一体化。首先,人类的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都是在环境中进行的,必然对环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其次,由自然资源所制造出的各种产品,在消费的同时,又给环境留下了沉重负担和造成严重伤害,如工业“三废”、城市垃圾、生活污水等。(见表8、表9

8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不同阶段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开发利用阶段

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作用

勘查

土地占有、水植被破坏、钻井废水造成地上即低下水污染

开采

占有、毁坏土地、破坏植被、地貌,造成水土流失及放射性污染、泥石流、粉尘、噪音污染、酸性矿山水的排放造成水的污染等。

冶炼

造成粉尘、噪音污染,尾的堆放诱发泥石流、滑坡等。金属颗粒、有害气体、废水及有机化学物质排放造成水、空气、土壤等的污染。

9:我国资源开发利用所造成的主要的资源生态问题。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

造成的环境影响

 

采矿活动

1地层变形、裂缝、塌陷2固体废弃物堆砌占压土地3挖损土地、破坏耕地,加剧水土流失和沙漠化4对脆弱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破坏5土壤侵蚀6干扰地表水文7水位下降漏斗区,地下水污染8生物群落次生异发演替

土地利用

1加速土壤侵蚀2土地荒漠化3灌溉导致的土壤次生盐渍化4土壤污染、水体污染

水利工程

1过量引水引发地表河湖干枯2地下水枯竭3湖泊和泄洪区消失4污染水资源5江河断流

生物资源利用

1森林锐减2物种灭绝3物种多样性破坏4荒漠化

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达到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且以年1500平方公里速度发展。在西北部地区,荒漠化土地占荒漠化地区的总面积79%以上,远远高于世界69%的平均水平。在我国水土流失方面,到20世纪90年代,达到179.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6%。每年流失表土50亿吨,带走NPK4000万吨,相当于我国化肥的全年产量。我国土地荒漠化最大的原因归结为“五滥”,即滥垦、滥牧、滥伐、滥采、滥用水资源。如滥垦,在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经常出现“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的现象。我国牧场超载放牧导致大面积草场退化、沙化。再如滥采,我国西北地区滥采甘草、搂发菜,严重破坏植被,在内蒙古古阿拉善盟每年有10万农牧民搂发菜,近几年破坏草原1267万公顷,其中400万公顷已经沙化。[2]还有滥用水资源。许多干旱半干旱地区,大水漫灌农业,水的有效利用不足10%,导致地下水位抬升,造成土地盐渍化。如我国塔里木河,上游过量取水,不仅导致下游生态环境恶化,而且导致上游土地盐渍化。我国每年采煤,破坏耕地达1万公顷以上。同时,资源利用不当造成的环境污染不断扩大工业三废和农药污染的耕地达3亿亩。我国每年生产固体工业废弃物7.8亿吨,生活垃圾超10亿吨,目前,仅填埋这些废弃物和垃圾,就占用农田13.3万公顷;年排放污水800亿吨,9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污染水体,淮河流域地表径流的9%是排放的污水。工业废气排放11亿立方米,其中二氧化硫超过2000万吨,酸雨每年造成的损失就达3000亿元以上。

 

二、节约型社会构建的理论前提

节约型社会,是对以上现实背景深刻反思的结果,同时也是生态理性和生态政治发展的要求。构建节约型社会,有一定的理论先导,即构建节约型社会的理论前提和理论基础。我们认为,节约型社会构建、环境资源问题等的理论前提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政治理论

节约型社会作为一种理论,一种运动,也是一种社会结构。作为理论,必须能够深刻揭示目前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本质和根源,能够回答什么才是节约型社会以及怎么构建的问题;作为一种运动,必须通过政府、企业、公众等的行为,运用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等手段,通过确实有效的方法,解决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作为社会结构,它将科学、合理、公平地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问题,使得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能够共同发展,处于一种良性循环之中。

在此基础上,生态政治应运而生。即为了更好地分析和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开始对传统的政治知识及社会政治过程进行校正甚至是重新建构,并在改造现有的政治学体系以使人类对自然的改造符合生态规律。节约型社会构建,进入政治领域,源于以下事实:环境资源问题的产生与政治有关;环境资源问题不仅是自然过程,也是社会过程,不同的政治决策,会导致不同的环境资源的变化。环境资源问题的解决与政治有关;政府可以通过实施新的发展战略,建立一套新的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关系来解决环境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可以引发政治动荡;如温室效应、干旱等。环境资源问题日益政治化。西方社会开始发动“绿色政治运动”,运用宪法赋予的权利,通过社会政治活动迫使政府和社会采取措施,以维护公民所应有的环境权。并且,绿党作为一种政治势力,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从而对政府机构产生一定影响,环境问题进入政府机构;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模式问题已经成为国际政治不可回避的一部分。不仅任何国家不能以单独途径来独自逃脱全球性的生态灾难的惩罚,而且各国已经认识到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会不同程度地对国际社会生态环境带来影响。那么,与构建节约型社会有关的研究内容和理论基础有:选择正确的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以摆脱生态环境危机;政府可以通过对市场体制和政府干预进行政治经济分析以利于环境保护;国家间可以建立当代国际政治新秩序,解决全球环境资源问题。[3]

节约型社会概念的提出和内涵的界定,在一定程度上既是生态政治的产物,其核心问题的解决,又必须依赖于生态政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所以生态政治理论,就成为节约型社会的基础理论之一。

 

2、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承载能力

资源承载能力(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指地球生物圈或某区域资源对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主要包括可供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的数量和环境对生产和生活过程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的最大负荷量。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指的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当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条件等,在保证与其他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条件水平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我们通常认为,资源承载能力是在一定区域或范围内,其自身的资源禀赋所能持续支撑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并维系良好生态系统的能力;环境承载能力,又称环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是衡量和表现环境系统结构和状态相对稳定、表征环境同化能力的概念。指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危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代表的是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包括纳污能力和系统调节能力。节约型社会的构建,需要考虑一定区域环境资源条件所能承受的最大经济规模和水平,以及持续发展的保证。从而才能在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经济规模和结构之间寻求最恰当的平衡。

 

3、资源生态化和环境资源化

自然资源是作为环境结构和要素,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性质在作为自然资源圈的单个组成要素可为人类获取利用之外,同时兼具了其作为整体系统的资源生态的功能。资源生态化即是对自然资源经济属性、生态属性综合认识基础上的逻辑结果。从而引起法的体系的“生态化”。其基本要求是资源生态学要求对自然资源的摄取,要兼顾资源作为生态系统一部分的经济外部性后果。资源生态化趋势要求人们的资源利用行为生态化,减少、削弱经济外部性后果,维护资源的再生能力,实现经济过程和社会发展模式的生态化;资源生态化的另一个要求是,从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结合上来研究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过程。而不是过去的仅从自然生态系统角度来探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纯自然生态主义”[4],从而为环境、资源、发展综合决策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自然资源保护立法增加了理论营养,为探求自然资源保护新的法律制度、保护方法开辟了新途径;资源立法生态化。发展于经济性的资源行业管理和专项资源管理的资源立法,经历了一系列的法律理念的变迁,生态化的观念成为其法律理念发展的基本方向。因此,对自然资源进行生态性保护的法律规范比重越来越大,对原有的法律制度与规范进行生态调整的方向越来越清晰:以自然资源赋存与演变的自然规律为前提,在自然资源法的法律规范与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自然资源的生态承载能力,以维持和保证自然资源生态功能完整性。

环境资源化、环境与资源趋同化:现代环境经济价值理论,赋予环境以特殊自然资源的定位,把环境的可恢复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存量当作特殊的可再生的公共商品资源,称为环境品质资源(或环境质量资源、环境容量资源)。因此,“环境容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可再生资源” 。随着自然资源经济和生态效用结合的越来越紧密,环境与自然资源的融合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一方面扩大了自然资源的范围和内容,另一方面也为资源开发利用提出了新挑战:自然资源保护如何与传统的环境保护协调和融合;自然资源的整体保护机制和各要素保护之间的协调配合;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移植和创新等。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在法理和保护机制上的相互独立性和宏观统一性,为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增加了新任务和新内容,可以预测,今后环境和自然资源在保持各自研究侧重点的基础上,二者概念的边界将变得越来越模糊。自然资源、环境的趋同发展,促进了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和自然资源保护的融合,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已经不再停留在末端污染控制阶段,而推行在开发、生产、消费、回收等全过程贯彻完全污染控制、清洁开发和生产、可替代产品及工艺开发等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措施,从而使环境保护、自然保护和资源保护呈现一体化趋势。

 

4、资源生态经济理论

资源生态经济学是研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及其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学科。自然资源作为稀缺性资源,对其开发利用,本身要遵循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寻求最佳的开发利用效率和效益。同时,自然资源作为生态因子的组成部分,又要求在开发利用的同时,维护其本能的生态功能,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并重和平衡。资源生态经济基本理论有:

公共物品理论。我国缺乏产权保护的自然资源从实质意义上即属于广义的公共物品。由于消费的非竞争性,导致社会主体超出承载力的滥用。由于利用是没有保护义务的,所以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自然资源的破坏性开采和资源生态系统功能的衰退,最终导致资源生态不可逆转的恶化,逐步丧失了自我更新、自我恢复的能力。

资源产权理论。产权是用来界定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受益、如何受损,以及他们之间如何进行补偿的规则。产权经济理论认为,产权的明确界定是交易行为产生、市场机制得以有效运行的基础,市场运行则能达到生产总值最大的结果。明确界定的产权有以下的意义:①对私人产权的明确可以避免政府对企业和个人的直接干预,达到以市场机制控制经济外部性的目的,节约管理成本;②增强人们的权利意识;③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人们有明确的预期,不仅有利于侵权行为发生后纠纷的解决,更可以预防侵权行为的发生。资源产权理论,即产权制度和理论在资源法上的适用,实质是界定企业和个人对自然资源所具有的权利,以及超越权利范围所应承担的责任。依据产权理论,明确了自然资源的产权,无需政府干预,即可通过产权的拥有者协调各方的利益或讨价还价的过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优势,消除经济行为的外部性,实现没有社会成本的自然资源优化配置。

资源政府管制理论。管制是由政府机构执行的施加于市场的一般性法规和特殊行为 。资源政府管制理论的主要观点是:①市场存在失灵的空间,这是政府管制作用的领域。换言之,政府管制是为弥补自然资源领域市场失灵而存在的;②政府管制的主要手段是提供管理公共物品、提供准确的信息、提供交易的规则和秩序等;③政府管制亦有失灵。主要因为政府的理性有限、组织成本的浪费、缺乏灵活性等;④市场与政府在自然资源保护中各有不同优势,可以共同发挥作用;⑤政府管制也可以同他引入市场机制而采用市场手段。如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制度、自然资源税费制度、押金制度等。

资源宏观调控理论。资源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为了确保资源管理目标的实现,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利用政策、经济、法律等措施对开发利用生态资源的活动进行干预,以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资源的目的。其内容有:①资源计划。资源计划的制定是确定各种资源的培育、开发使用方向和战略设想,是资源管理的灵魂;②资源决策。资源管理部门及负责人员根据资源的现状,对资源开发、利用、配置、目标、措施、步骤作出选择和决定;资源协调。现实中资源管理涉及许多相关部门,资源管理部门必须与这些部门密切配合,并从中协调各方面工作,避免工作中的脱节现象,解决在资源开发利用中产生的各种矛盾,,以顺利实现资源管理的计划目标;④资源监督。审核各项资源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是否符合实际,及时发现错误和不足,并对各资源开发利用单位行为是否合法进行监督。⑤资源定价。包括资源价格构成控制、资源价格评估、资源税费征收标准等。

资源最优耗竭理论。资源最优耗竭理论。是关于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更新自然资源之最优耗竭利用速度和条件的理论。耗竭性资源,虽然储量大,但是存量不会增加,所以对其长期永续利用是资源经济学面临的重要问题。其认为耗竭资源优化利用的条件是:①自然资源产品生产最大效率的必要条件是产品价格等于环境成本、生产成本和时间成本之和(或可认为边际生产成本与这种资源未开采时的影子价格之和。影子价格在此为资源矿区使用费或稀缺性地租)。②随着时间推移,矿区使用费须以利率相同的比率增长,亦即社会持有存量资源稀缺地租的增长率应等于社会长期利率,社会长期利率的高低对资源耗竭速度产生影响;实际上,资源最优耗竭理论的第一个条件是最优流量或最优开发条件,其中亦对资源产品最优定价做了说明;第二个条件则是最优存量或最优保护条件,其中对资源租或资源使用费的合理调整做了说明。因此由这两个条件所组成的资源最优耗竭理论,对自然资源,尤其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等极具应用价值。[5]

三、节约型社会基本问题

通过对节约型社会提出的现实背景和理论基础的分析,我们认为,构建节约型社会不仅仅是物质资源的节约使用,而更应该是一个协调统一的社会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以及保证政策和制度顺利实施的立法体系和法律制度。因此节约型社会就有其特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1、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中共中央在《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阐述、归纳了以下内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强制性淘汰制度;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等。有的学者归纳出以下特征和内容: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相对协调;主要资源供给充分、使用均衡;循环经济的经济运行模式;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绿色消费;科技进步为支撑;生态保护良好;营造长期稳定的、持续的、协调发展的社会共同体等。[6]我们认为,构建节约型社会的目标主要有:国民经济各产业依托资源禀赋条件,结构合理,规模适当;通过对自然资源的科学管理达到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持续的保障能力。这不仅要求资源供给充分,而且要不断开发替代资源;在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发展经济,经济发展对环境容量的使用不会导致环境的不可逆转的污染和退化;依托科技进步达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依托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建立一套完整的资源产品回收和在循环系统,使得绝对份额的可回收资源产品能够进入该系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协调一致、经过论证和实践检验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国家通过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宏观调控、经济政策及政策工具和手段能够实现对产业发展的调控和市场经济行为的引导,并有法可依。

2、节约型社会的基本理念

理念是事物的极致状态和理想状态。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即是通过全社会的努力,实现人、环境、资源的和谐发展。人民生活幸福,环境优美,资源“瓶颈”制约通过科技和政策制度解除。

3、节约型社会构建的基本原则

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综合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生态效益优先、资源需求管理(资源禀赋条件导向型产业发展)、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经济政策生态化设计等应该成为节约型社会构建的基本原则。生态效益优先,指任何产业发展,都必须有一个生态底线,即不能超过该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和资源承载能力。产业结构和经济规模以及经济过程废弃物的产生,都必须在区域资源总量和环境容量范围内进行;资源需求管理,指按照区域资源禀赋条件和环境资源状况,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规模的确定。即以供定产,以产定需;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通过推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统筹考虑经济决策的资源条件、环境影响和生态的可持续性;经济政策生态化设计,指国家的财政、货币金融、税收、产业等政策,以及各种政策工具的设计和安排,遵循生态学基本原理和规律,按照环境负荷最小、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要求进行。

四、节约型社会基本法律内涵的界定

节约型社会基本法律内涵,指的是节约型社会具有的,在法律意义上的科学内涵。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节约型社会在宏观上、微观上以及不同层面上都有其特有的科学内涵。节约型社会在不同层面上的涵义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层次的涵义:以供定需的发展战略和资源禀赋导向型的发展规划。指按照区域资源禀赋条件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经济发展和资源条件相协调。这是节约型社会质的规定性;第二层次的涵义:资源生态承载能力范围内的经济发展道路选择。资源生态承载能力,包括区域资源承载能力和区域环境承载能力。该层面的涵义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得超过资源生态赋存条件的生态底线。即不能导致不可逆转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这是节约型社会在量上的规定性;第三层次的涵义:是技术层面的内容,强调对自然资源进入社会经济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规划和调控。通过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政策以及政策工具,在资源产品的开采环节、投入生产环节、再循环环节、退出市场环节、无害化处理环节等,都按照生态设计的要求,提高利用效率,降低能耗和物耗,循环利用,节约使用。

参考书目:

1、蔡守秋:环境政策法律问题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

2、蔡守秋: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3

3、金瑞林、汪劲:中国环境与自然资源立法若干问题研究[M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

4、孟庆瑜:环境资源法概论[M],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3.1

5、吕忠梅: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M],法律出版社2003.11

6、吕忠梅:环境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4.9

7、吕忠梅:环境法新视野[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8、杜群:环境法融合论[M],科学出版社,2003.9。

9、陈泉生: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M],法律出版社2000.9

10、       陈泉生:环境法原理[M],法律出版社,1997.12

11、       陈泉生、张梓太:宪法与行政法的生态化[M],法律出版社2001.12

12、       汪劲:中国环境法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3、       汪劲:环境法学的理念与价值追求[M],法律出版社2000.1

14、       封志明:资源科学导论[M],科学出版社,2004.1

15、       马传栋:资源生态经济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16、       刘成武:自然资源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8

17、       于连生:自然资源价值论及其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8、       蔡运龙:自然资源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8

19、       吕贻峰:国土资源学[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1.8

20、       刘成武、黄利民:资源科学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6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西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崔金星邮编:621010
联系电话:13699631571 电子邮箱:cuijinxing@swust.edu.cn



[1]资料来源:《半月谈》20057月第13期。

[2]国家环保总局宣教室:《中国生态环境警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7,P25~27

[3]肖显静:《生态政治》,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月。

[4]封志明,王勤学:《资源科学论纲》,地震出版社,1994.6,P166~170。

[5]封志明:《资源科学导论》,科学出版社,2004.1P7679

[6]陈德敏:《节约型社会基本内涵的初步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第2期,第15卷。

 

(收稿日期:2006年2月19日,感谢作者赐稿)

 

Copyright © 201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邮编:430073
技术支持: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