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与经济学的对话:以松花江污染案为考察背景
发布时间:2006年03月27日 来源: 浏览量:445

背景材料:

     2005年11月13日,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中国石油吉林石化公司双苯厂发生连续爆炸。
     11月14日下午,吉林石化和吉林市政府强调,爆炸产生的是二氧化碳和水,绝对不会污染到水源,而吉化也有自己的污水处理厂,不合格的污水是不会排放到松花江的。
    11月21日,哈尔滨市政府宣布全市停水四天,原因是“维修水管”。
    11月23日,哈尔滨整座城市笼罩在大难当头的忐忑不安之中。出现了人们惊恐纷纷外逃的局面。许多商店里的矿泉水甚至啤酒告罄,另有许多商店藉机推出新的品牌提高价格。
    11月23日,国家环保总局出面证实,吉林化工厂大爆炸后泄漏逾百吨苯物质进入松花江,松花江受到严重污染;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同一天的国务会议上痛斥地方官员的隐瞒;紧接着吉林省省市两级官员向公众道歉。

    12月2日,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提出辞职获批准,由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接任。随后,吉林石化的负责人被免职。

    12月4日,中石油总公司向吉林省“捐款”500万人民币治理污染,引发争议。
    事实真相是,吉化11月13日发生爆炸后,大量苯泄漏到松花江中,吉林环保部门随后的抽验显示,松花江水苯含量严重超标,最高时超标108倍,但吉林省和吉林石化一直没公布,只是加大上游水库排洪,希望加快稀释,并藉着几百公里的河道去挥发、吸收苯,减低其浓度。可是,污染愈来愈严重、污染带长达八十公里,很快进入下游的黑龙江境内,吉林省无法独力隐瞒事件,被迫在11月18日,即事发后第5天,通知黑龙江省政府。黑龙江省接到通知后,并没告知公众,只是在21日,既爆炸事件发生8天,哈尔滨突然宣布22号午夜开始全市停水的决定。至23日,也就是十多天后,黑龙江省才宣布松花江面临重大染源。

    还有消息说,实际上松花江污染的并非爆炸泄漏的苯所造成,因为大火已经燃烧了大部分污染物质,事实上大量的灭火剂才是头号污染物。而不久前,吉林市一位副市长因为面临问责压力而自杀。现在,事情已经逐渐平息,但松花江北污染的后果还没有完全显现。

 

      反思我国的重化工业布局

            ——由松花江水污染引发的思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级区域经济学博士生    关爱萍

 

2005年11月13日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不但引起了松花江沿岸居民的恐慌,而且还造成了国际影响。松花江水污染事件之后,陆续又有一些水污染事件,让国人对我国的饮水安全问题更为忧虑。其中较为重大的典型事件包括:广东北江镉污染事件、辽宁浑河抚顺段水质酚浓度超标事件、广西红水河天峨段水质污染事件、湖南湘江株洲和长沙段镉污染事件、河南巩义二电厂柴油泄漏污染黄河事件。今天我们反思这些事故,已不单单是某个企业无视环保法规的问题,折射出的是我国产业布局尤其是重化工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不平衡的整体问题。

    一、我国重化工业的发展及布局特点

近几年来,我国的工业化进入了以重工业大发展为主要特点的新的历史阶段。重化工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其产值已占到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与此相配合,出现了一批以重工业为主体的高增长行业,煤炭、汽车、钢铁、化工、机械等行业增长快速提高。各地特别是毗邻大江大河的大中型城市纷纷把发展重化工业作为经济增长点,据国家环保总局近期拉网式排查表明,我国现有化工企业2.1万多家,其中沿长江、黄河分布的就占50%以上。如果从长江的上游往下游走,四川、重庆、湖北、江苏、上海等省市都在沿江布局着大量的重化工业企业。各地竞相上马重化工业项目,跟重化工业本身的特点有关系。重化工业产业关联度高,延伸的产业链条长,能够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对GDP和税收的贡献最大。比如石化行业里的原油,加工一次后增值的比例是14,再往下游延伸生成消费品可增值10倍以上,石油、化工产业的拉动效应,大体上是150

但是,重化工业一般都是资源消耗比较大、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其发展和布局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有:(1)自然的,即自然资源条件中的原料、燃料条件,工业用水、用地条件,环境容量等;(2)社会经济条件中的区域经济政策因素,农业生产基础及其对工业支持能力状况,人口与劳动力条件,交通运输状况以及市场状况等。(3)科技条件:包括区域科技水平与吸收能力状况,实现工业生产各个环节的技术保障状况等。此外,区域重工业及其它产业布局的历史基础,对重工业布局也有较大的影响。

在我国,水、电资源及开发利用条件对重工业发展与布局的影响作用是特别突出的。哪里有水、电资源并具备较好的开发利用条件,就可能导致工业的定点和发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布局呢?这与重化工业的特点有关:耗水、耗电多。重化工业是高耗能的工业,尤其对淡水、电力的要求较高。重化工业布局,必须优先考虑水、电两个制约因素,有无充足的水、电供应,是一个地区能否发展重化工业,重化工业总体搞到一个什么样的规模的重要依据。我国现在的重化工业大多布局在大江大河的流域,其合理性就在于重化工业需要大量淡水和便利的运输条件。大的工业和城镇集聚地带一般都与水资源的分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黄河沿岸、长江中下游地区、辽河及太子河下游平原等地区,几乎都是水资源丰富而且开发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我国在一五和“二五”时期建设的大型企业或工业区,如太原、兰州、吉林、鞍山、成都、包头、武汉等,基本上都是利用当地丰富的水源的。

我国重化工业企业存在较明显的布局性、结构性环境隐患。2005年,在国家环保总局直接抽查的78家化工石化企业中,有30家规划布局不合理;甚至一些高污染、高危险的建设项目布设在人口集中居住区域、江河湖海沿岸的饮用水水源地上游,一旦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后果将非常严重。另外,现在有相当部分的重化工业企业仍然布局在城市中心区,虽然做了一个调整,但还没有完成,因为企业搬迁涉及很多问题。而且,随着城市的发展,原来处于城市边缘的化工企业可能慢慢又被城市人口包围,过去是合理的布局,随着区域经济范围内外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现在变得不合理了,这些都存在安全隐患,直接影响到附近居民的生命与健康,因而需要找出解决的对策。

我国过去布局重化工业时,考虑得最多的是其经济效益,但没有充分考虑环境及社会效应,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水源污染事件,尤其像松花江特大污染事故,让我们不得不考虑重化工业布局的环境效应,大型重化工业项目上马时,一定要考虑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的限制。

    二、对重化工业布局的思考

松花江污染事件折射出我国重化工业布局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对沿江沿河重化工企业的关注,引发我们重新思考我国的重化工业企业的布局与水资源污染问题。温家宝总理今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对水源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重点搞好三河三湖、南水北调水源及沿线、三峡库区、松花江等流域污染防治。

若要从根本上治理沿江沿河污染问题,需要对沿江沿河污染企业布局进行重新审视和规划,对旧有的企业布局和新建项目进行合理规划和调整。尽管目前很多高污染企业在布局上存在着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是由于这些企业规模都非常庞大,要搬迁企业需要花费很大一笔资金,并不现实。因此,对那些旧有的重化工企业,要从城市长远发展和市民安全角度考虑,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逐步解决因布局不尽合理而形成的诸多问题。

  首先要有计划地调整城市整体规划,对居民区进行逐步迁移。在目前的工业布局不能轻易改变的情况下,逐步将一些居民区有步骤地迁出是一个现实可行的选择,它的成本要比搬迁一个大型企业低得多。

其次在区域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把石油化工等高污染行业集中到园区中发展,使园区内的化工企业共享污水处理等环保配套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减少环保方面的投入,并可以进行有效的环保监督和控制。

第三要采用清洁生产。重化工业等高污染行业往往是大量消耗水资源的行业,因此,在沿江一带布局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这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又形成了一种矛盾。解决这一矛盾不能单纯地禁止在沿江两岸布局化工等高危行业,而是要坚持绿色化工的理念,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减少污染源。

最后,对于新的重化工业项目布局,地方政府和企业需要考虑很多因素,除了投入产出比这一因素之外,还要考虑到环境风险的成本。重化工业规模很大,企业的布局一旦形成,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如有失误就会付出很高的代价,因此一定要把这种成本考虑进去。

另外,对当前一窝蜂上马重化工业项目的问题也要引起高度重视。针对每一个行业,要制定严格的市场准入条件。现在正是因为没有预先的市场准入制度,当市场对某种产品或物资需求紧俏时,就会出现不考虑当地资源的供给、不考虑当地的环境承载力、不考虑煤电运营的瓶颈制约,争先恐后忙着上新项目的局面。这主要还是体制问题,当地政府的政绩驱动,GDP崇拜心理等,所以中央政府应该规避地方政府的这种心态。      

 

 

[未完]

                 

                                         

Copyright © 201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邮编:430073
技术支持: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