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
一、引言
“双碳”目标的提出将农业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到了新的高度,未来农业发展也必将面临更多挑战。因此,无论是从理论的发展还是从服务于实践的角度来看,迫切需要对“双碳”目标下的农业低碳发展现状加以梳理,对未来方向予以认识。基于此,本文在系统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较为全面地研判了农业低碳发展的研究现状,揭示和澄清了相关认识误区,提出了“双碳”目标下农业发展研究的未来前瞻,以期对我国农业低碳发展及其实践发挥理论先行和引领作用。
二、农业低碳发展的研究现状
第一,农业碳排放、碳汇的测算体系和基本现状。关于农业碳排放测算,学界基于以上方法对中国农业碳排放量进行了测算,并逐步形成一个基本共识,即在1961—2017年,中国农业碳排放呈现波动上升并逐渐趋于平稳的增长趋势。关于农业碳汇测算。第二,农业碳排放效率与减排固碳潜力评估。目前,学术界对农业固碳潜力的评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生物质炭,二是土壤固碳。但从中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施用氮肥并不具备有效的固碳潜力,农业技术也仅实现了土壤固碳理论潜力的1/3。而如若持续推行科学的农田管理模式,未来农业的土壤固碳潜力将会显著提高。但鉴于当前我国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发展气候友好型农业土壤固碳技术,以规避传统固碳举措的短板。第三,农业低碳发展的驱动因素。该因素包括以下三个组成部分:1.经济因素。影响农业低碳发展的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和收入水平。2.人口和制度因素。影响农业低碳发展的人口因素主要体现在老龄化与人力资本方面,而制度因素主要体现在碳税、碳排放权交易、碳补偿等环境规制。3.技术因素。影响农业低碳发展的技术因素主要包括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技术推广。
三、“双碳”目标下农业发展的误区与澄清
第一,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行动不能顾此失彼。一方面,农业在减缓气候变化中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作用,另一方面,农业的自然依赖特性和生命特性,使之成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脆弱性部门,增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韧性至关重要。第二,盲目发展有机农业并不能有效助力碳减排,需要寻求生产规模与单位有机农产品碳减排效益之间的平衡。第三,小农户难以承担碳减排的责任。小农户在采取温室气体减排和气候变化适应行为方面存在诸多不足,故而,未来应当努力提升小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服务规模经营,以此增强农业经营主体承担碳减排责任的能力。
四、“双碳”目标下的农业低碳发展:未来展望与研究前瞻
第一,农业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上的作用识别。未来研究需将粮食安全、农民增收和减排增汇置放到同一个分析框架,寻求“双碳”目标下农业发展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平衡。同时需要注意,必须坚持减排增汇齐头并进,探索合适的转型路径与发展方略。第二,农业碳排放和碳汇测算体系的科学构建。未来关于测算体系的研究应着重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1.进一步提高农业碳排放、碳汇测算的精度;2.是积极借鉴国际碳排放、碳汇核算方法研究,推动建立更为公平合理的碳排放、碳汇核算方法体系;3.加强农业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的开发。第三,农业低碳发展相关认证体系的建立健全。该研究应当注重以下三个问题:1.进一步明确低碳农业、农业低碳发展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加强低碳农业及其相关产品的认证研究,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3.加快低碳农产品的碳标签方法学研究,尽快构建科学合理的碳标签体系。第四,服务主体在农业低碳发展中的作用挖掘。应当着重关注小农户在农业低碳发展方面的作用与贡献,重点探究分工经济下小农户融入农业低碳产业链的可行路径与分工模式,识别归纳小农户转变低碳生产方式的障碍与激励。第五,农业低碳发展价值的多元实现机制。其未来研究的关注点应为:1.加强农业低碳发展的市场化机制研究;2.加强农业低碳发展的碳普惠机制研究。第六,农产品低碳贸易和气候治理的国际合作。农产品低碳贸易合作模式构建、权责利关系界定、争端解决机制设计等问题应成为今后学界研究国际合作下农业低碳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作者简介】张俊飚,华中农业大学教授。何可,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文章来源】本文原载于《农业经济问题》2022年第9期。
版权归原作者、平台所有,仅用于学术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本站编辑:曾沅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