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资讯简报(08.01-08.30)
发布时间:2024年09月03日 来源:本站 浏览量:353

目录

一、制度规则

1.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

1.2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

1.3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

1.4中央网信办秘书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实施指南》

1.5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1.6四川省发布《四川省林草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

二、实践探索

2.1 全国最大林业碳汇项目签约启动

2.2 甘肃首个林业碳汇项目在全国CCER系统开户成功

2.3 三峡库区首例碳汇赔偿案审结

2.4 全国首笔充电碳普惠交易落地苏州

三、文献速递

3.1刘孝阳:双碳目标用能权的法律属性与制度完善——以双阶理论为视角

3.2徐以祥;罗贵雨:类型化区分视野下我国自愿减排交易监管规则的完善

3.3冯寿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四十年:旧制度与气候变化的新挑战

3.4胡蝶;李佳欣:认购碳汇履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的司法适用——以二元适用视角为线索

3.5 Annika Stechemesser et al.:Climate policies that achieved major emission reductions: Global evidence from two decades(实现大幅减排的气候政策:来自二十年的全球证据)

四、国际资讯

4.1中欧联合发布碳交易合作备忘录

4.2中化国际完成首单欧盟航运碳配额交割

4.3美国政府发布《自愿碳市场联合政策声明和原则》


01 制度规则


1.1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8月11日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行的系统部署。意见提出:到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达到15万亿元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5%左右;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9.5%左右;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等。意见围绕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空间格局、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推进交通运输绿色转型、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等5大领域,以及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动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等3大环节,部署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原文链接:

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8/content_6967665.htm


1.2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国家数据局8月6日联合发布《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行动方案》提出,在2024-2027年重点开展 9 项专项行动,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效。一是电力系统稳定保障行动。二是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三是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四是智慧化调度体系建设行动。五是新能源系统友好性能提升行动。六是新一代煤电升级行动。七是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优化行动。八是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拓展行动。九是需求侧协同能力提升行动。


原文链接: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408/content_6966863.htm


1.3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的通知》


为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工作,有效支撑我国碳排放双控和碳定价政策体系建设,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方案》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细化部署“双碳”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工作,提出到2025年面向企业、项目、产品“三位一体”的碳排放核算和评价标准体系基本建成,关键领域碳计量技术取得重要突破,重点行业和产品能耗能效技术指标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主要目标。同时,《方案》对16项重点任务进行了明确。


原文链接:

https://www.ndrc.gov.cn/xwdt/tzgg/202408/t20240808_1392292.html.


1.4中央网信办秘书局等十部门联合印发《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实施指南》


为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加快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以下简称“双化协同”),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利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中央网信办秘书局等十部门秘书局(办公厅、综合司)联合印发《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实施指南》。《实施指南》从创新引领、协同推进、开放合作、务求实效等四个方面,明确了推进双化协同工作的基本原则。按照“323”总体框架进行布局,明确了各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行业协会、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行业企业等双化协同三类实施主体,为各类主体推进双化协同工作提供指引和参考;明确了推动数字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加快数字技术赋能行业绿色化转型等双化协同两大发力方向;明确了数字化绿色化基础能力、数字化绿色化融合技术体系、数字化绿色化融合产业体系等双化协同融合创新三方面布局。


原文链接:

https://www.rmzxb.com.cn/c/2024-08-28/3596812.shtml.


1.5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为加大金融对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转型的支持力度,在国务院批准下,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和外汇管理局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旨在通过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文件围绕四大重点领域提出了16项重点任务,旨在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为长江经济带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金融支持。


原文链接: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8/content_6970883.htm.


1.6四川省发布《四川省林草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


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省林草局联合发布《四川省林草碳普惠管理办法(试行)》。《办法》包括总则、碳普惠方法学、碳普惠项目管理、减排量交易和消纳、监督管理、附则六章共38条,适用于林草碳普惠项目设计和实施、项目审定和减排量核查、减排量登记和消纳有关活动的监督管理。《办法》的颁布标志着省级林草碳普惠机制从制度设计阶段正式迈入实质性建设阶段。


原文链接:

https://www.forestry.gov.cn/lyj/1/gggddt/20240819/581670.html.


02 实践探索


2.1 全国最大林业碳汇项目签约启动


8月14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重启后,体量最大的林业碳汇开发项目在北京正式签约启动。中林数科有限公司与张家口塞林林业集团有限公司将按照生态环境部公布的造林碳汇方法学,将张家口市475万亩新造林开发为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林业碳汇项目。此次林业碳汇项目开发交易将与森林经营管理、造林建设、区域碳减排、绿色金融等统筹谋划,以全面提升森林固碳能力,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通过央地携手开发林业碳汇项目,张家口市充分发挥了森林“四库”功能,切实打通“两山”转化路径,打造了央地融合发展、“两山”转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标杆。


来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2.2 甘肃首个林业碳汇项目在全国CCER系统开户成功


甘肃省庆阳市林业和草原局作为项目业主在全国自愿减排交易系统开户成功,成为甘肃首个以政府机关为业主开设的项目账户。标志着庆阳市首个林业碳汇项目《庆阳市林业和草原局子午岭林区造林碳汇项目》又向前迈进了坚实的一步。2020年以来,庆阳市紧盯“双碳”目标,全力推动林业碳汇开发,在编制完成《庆阳市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实施方案》《庆阳市林草碳汇开发实施方案》的基础上,于2023年11月印发了《庆阳市林业碳汇交易机制落实工作方案》,为全市林业碳汇开发确定了“四梁八柱”,开创了“服务分成、授权流转”的林业碳汇开发“庆阳模式”。据悉,该项目涉及庆阳市子午岭国有林区2012年以来人工造林50多万亩,预计产生温室气体年均减排量约为18万吨,计入期40年,总减排量700多万吨,按照每吨70元计算,项目总收益约为4.9亿元。


来源:中国新闻网。


2.3 三峡库区首例碳汇赔偿案审结


据秭归县人民法院披露,该院日前审结一起滥伐林木罪案,成为三峡库区首例“林业碳汇+生态司法”碳汇赔偿案件。经秭归县人民法院审理查明,2022年10月,该案被告人向某甲和向某乙,组织工人非法砍伐201株林木,林木蓄积总量为49.22立方米。随后,向某甲分五次将砍伐林木贩卖至枝江市某木材市场。法院审理后判决,被告人向某甲犯滥伐林木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两年,并处罚金人民币5000余元。被告人向某乙犯滥伐林木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两个月,缓刑一年六个月,并处罚金人民币3000余元。同时,林业部门技术人员测算出碳汇损失量,根据前一个交易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的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挂牌协议交易收盘价,计算出两名被告人造成的林业碳汇损失金额。


来源:湖北日报。


2.4 全国首笔充电碳普惠交易落地苏州


张家港运通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近日通过苏州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务中心,成功购买了苏州市公交集团100吨电动专用车替代燃油车运行所带来的碳减排量。据悉,这是全国首笔落地的充电碳普惠交易。碳普惠是我国多层次碳市场体系的重要补充,是将个人和中小企业的低碳行为量化为碳减排量后,通过交易等方式实现价值变现。今年5月,国网苏州供电公司联合苏州工业园区资源节约与能源管理协会、中方财团等打造了江苏省首个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务中心,为经营主体提供碳核查、碳减排、碳交易、碳中和认证一站式碳中和普惠服务。新能源汽车是碳普惠体系的一个重要减排场景。服务中心围绕新能源汽车的减碳效应,聚焦公交、物流、环卫等新能源专用车领域,编制出台了《专用车充电碳普惠方法学》,为新能源专用车核证为碳减排量提供科学依据。


来源:苏州日报。


03 文献速递


3.1刘孝阳:双碳目标用能权的法律属性与制度完善——以双阶理论为视角


用能权制度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保障。囿于用能权兼具国家管控的公法内核和自由协商的私法内涵,在传统“非公即私”的思维禁锢下,学界对其法律属性的界定存在较大争议,进而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用能权制度的运行。在此背景下,借鉴双阶理论,对用能权法律属性予以纵向切分:将用能权初始分配阶段界定为公法属性,交易流转阶段界定为公法介入型私法属性,从而消解现有学理争议,并契合了多维价值需求。基于此,用能权的制度完善可从规范初始分配、活跃二级市场、健全监管体制以及厘清救济方式四个部分展开。


文章来源:

刘孝阳.双碳目标用能权的法律属性与制度完善——以双阶理论为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10.


3.2徐以祥;罗贵雨:类型化区分视野下我国自愿减排交易监管规则的完善


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正处于市场扩容的窗口期。但现有监管规则激励乏力且风险规制不足,原因在于其忽视了自愿减排交易兼具补充强制减排与促进自愿碳中和的双重属性。为了促进自愿减排交易发挥应有效用,应将其划分为用于自愿碳中和的交易和用于抵销碳排放配额清缴的交易。前者以新市场培育为目标,遵循激励性监管理念;后者因直接对接到强制减排市场,应适用审慎监管理念。以此为指引,区分设置程序规则和标准规则,构建激励性监管与审慎性监管相容的监管规则体系。


文章来源:

徐以祥,罗贵雨.类型化区分视野下我国自愿减排交易监管规则的完善[J].南京社会科学,2024,(08):63-75.


3.3冯寿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四十年:旧制度与气候变化的新挑战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自缔结已逾四十年,在“扬弃”之前海洋条约基础上,初步确立了国际海洋法律秩序,促进了国际海洋治理。气候变化对海洋环境产生了诸多影响。由于UNCLOS的制度设计既基于传统国际法中的财产概念,又同时寻求实现包括保护海洋环境在内的社会目标的国际海洋治理,其将海洋“板块化”的制度设计与实现海洋可持续发展目标间存在内在紧张关系。该公约尚难以较好规制海洋气候变化;UNCLOS与国际气候变化法间也存在制度“裂隙”,国际法的局限性制约了海洋法与国际气候变化法在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海洋影响等方面形成更大“合力”,需强化二者间的协作与协调。通过条约的演进解释乃至创新性解释、制定UNCLOS的实施协定、国际气候条约增加对海洋的关注等方式,来挖掘UNCLOS规制该领域的潜力,填补“裂隙”,使UNCLOS成为一个具有活力、与时俱进的条约,以利于通过对具体路径的规划来初步实现国际海洋法与国际气候变化法间的协同目标。UNCLOS的部分条款在一定条件下应可适用于应对气候变化。


文章来源:

冯寿波.《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四十年:旧制度与气候变化的新挑战[J].河北法学,2024,(10):125-148.


3.4胡蝶;李佳欣:认购碳汇履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的司法适用——以二元适用视角为线索


认购碳汇是契合“双碳”目标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承担方式,多样的实践样态表明其适用呈现出二元视角:以生态环境修复责任为视角和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为视角。在生态环境修复责任视角下,认购碳汇作为一种替代性修复方式既能实现针对生态环境损害的定向修复,又符合修复责任优先的适用逻辑,但仅能适用于造成碳汇损失或增加碳排放的生态环境纠纷;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视角下,认购碳汇作为赔偿金的使用方式,在部分司法实例中存在着背离主旨和逻辑失恰的过度司法能动问题。认购碳汇是对生态环境损害责任法律体系进行解释性司法能动的创新举措,文中从二元视角对其司法适用进行分析,并在解释性司法能动主义下进行视角匡正,提出在对认购碳汇进行司法适用时应以最大化实现生态环境修复为主旨,且需符合“修复责任优先、赔偿责任兜底”的适用逻辑,结合生态环境修复策略确定适用方式,秉持“数量换算优先,价值换算位后”的原则计算碳汇认购金,并依托交易平台购买类型一致和交易规范的碳汇。


文章来源:

胡蝶,李佳欣.认购碳汇履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的司法适用——以二元适用视角为线索[J].世界林业研究,1-8.


3.5 Annika Stechemesser et al.:Climate policies that achieved major emission reductions: Global evidence from two decades(实现大幅减排的气候政策:来自二十年的全球证据)


实现《巴黎协定》的气候目标需要更好地了解哪些气候政策可以有效减少必要规模的排放。研究人员将全面的气候政策数据库与基于机器学习的常见双重差分方法的扩展相结合,使用机器学习系统分析了大约 1,500 项气候政策,并确定了1998 年至 2022 年期间,在六大洲 41 国家实施的大幅减少了碳排放的政策组合。结果表明,存在 63 项成功的政策干预措施,总减排量在6亿至18亿公吨二氧化碳排放之间。某些政策组合在特定行业和经济体中效果更好。例如,在减少与发电相关的排放方面,能源税等定价干预措施在高收入国家特别有效,但在中低收入国家则不那么有效。在建筑行业,包括逐步淘汰和禁止的排放活动在内的政策组合使单独实施这些政策所产生的减排量增加了一倍多。税收是唯一项在所有四个部门中作为独立政策实现几乎相同或更大的减排量的政策,而不是政策组合。


文章来源:

Annika Stechemesser et al. ,Climate policies that achieved major emission reductions: Global evidence from two decades.Science385,884-892(2024).


04 国际资讯


4.1中欧联合发布碳交易合作备忘录


8月1日,生态环境部官方网站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和欧盟委员会关于加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文版全文,中方和欧盟将在以下领域交流信息、经验及专业知识,并增进相互了解:(1)碳排放权交易相关政策设计和规则制定;(2)负责碳排放报告、核查、机构认可和交易的实施、履约和执法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3)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配套政策的关系,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电力市场的关系,以及与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制度之间的关系,均可以从中欧能源合作平台的工作和成果及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发展中受益;推动各利益相关方,特别是中欧双方的相关机构、行业、企业、专家之间的交流研讨;为碳排放权交易全面合作提供必要的指导。


来源:

生态环境部、中欧碳中和微信公众号


4.2中化国际完成首单欧盟航运碳配额交割


8月19日,中国中化旗下中化国际成功完成首单欧盟碳配额交割,有效降低欧盟出口货物的航运物流成本,助力提升该公司进出口业务市场竞争力。自2024年1月起,航运业被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所有超过5000总吨的大型客货船舶进出欧盟港口,均被要求监测、报告其二氧化碳排放数据,并为每吨二氧化碳当量支付相应的碳排放费用。这对航运业低碳转型带来深远影响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进出口贸易的物流成本。不同于航运公司直接向欧盟支付航运碳排放费用并向货主转嫁成本的常规模式,中化国际通过旗下碳资产管理公司中化绿能,对货物的航运碳排附加费进行实物交割履约,为国内出口企业主动管理海外碳排放成本开辟了新路径。中化绿能基于对国内外最新碳税政策及欧盟碳排放配额市场行情的研究,在市场波动中寻找低成本交易机会,利用欧盟碳排放配额市场点价交割形成组合策略,与常规模式相比,降低航运碳排附加费成本约1.4欧元/吨二氧化碳当量。


来源: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4.3美国政府发布《自愿碳市场联合政策声明和原则》


为规范自愿性碳市场(VCMs),美国政府于近日宣布了一项新政,并发布《自愿碳市场联合政策声明和原则》,为全球减排工作带来了新的推动力。美国新政策的核心在于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和原则,以确保碳信用项目的真实性和量化性。这些原则包括:第一,高诚信标准。新政策强调碳信用项目的诚信度,要求所有项目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和认证,以确保其减排效果的可靠性。第二,环境和社会影响的监测。所有碳信用项目都必须监控其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以确保在减排的同时不会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福祉造成损害。第三,供应链脱碳的优先考虑。鼓励企业首先关注自身供应链的脱碳,通过减少供应链中的碳排放来实现整体的减排目标。第四,信息的透明度和公平分配。要求碳抵消活动中的信息必须公开透明,同时确保项目收益能够公平地分配给所有相关方。此外,新政策还提出了支持国内外减排行动的具体措施,包括资金动员、技术支持和市场监管等方面,这些措施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碳减排事业的发展。


来源:

美国白宫网站、环联社。


【本站编辑:曾沅芷】

Copyright © 201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邮编:430073
技术支持:京伦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