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要战略目标,推动建构中国自主气候法学知识体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碳排放权登记结算(武汉)有限责任公司(“中碳登”)与湖北省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双碳法治论坛即将于10月19日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正式召开。论坛于2025年7月发布征稿通知,截至2025年9月22日,共收到来自理论与实务界的投稿论文170篇,经组委会组织专家评审,最终评选出50篇优秀论文,其中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15名、优秀奖20名。
一、评审机制
为确保论文评选过程的专业性、公正性,本届论文评审特邀共9位环境资源与双碳法治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评审专家。本次评审遵循“匿名评审”“独立评审”与“一稿三评”原则。所有参评论文均经匿名处理后,由三位专家进行背对背评审。专家依据以下三个维度进行打分:论文选题与研究意义(25分)、学术创新性(25分)、内容规范性(50分)。评审过程严格遵循评议标准,最终根据综合成绩确定论文的获奖等次。
论文评审委员会组成如下(按姓氏拼音排序):
曹树青 《江淮论坛》副主编、研究员
杜 辉 重庆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柯 坚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导,《法学评论》编辑
李传轩 复旦大学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教授、博导
徐以祥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导
于文轩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
于 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编辑
章 诚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
张 璐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博导
二、论文使用
部分获奖论文作者将受邀参加第三届中国双碳法治论坛并作报告,同时欢迎其他获奖论文莅临论坛参与交流,相关费用自理。
论坛结束后,组委会将对获奖论文进行再次评议,部分论文在征得作者同意后刊于《法律和社会科学》(CSSCI来源集刊)“气候法学专号”,或者推荐至《新文科教育研究》(CSSCI扩展版)《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CSSCI扩展版)发表;具有较强实践价值的论文或研究报告将收录于《中国双碳法治发展报告(2025–2026)》(将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三、证书领取
论坛将举办优秀论文颁奖仪式,参会作者可以现场领取证书,其他作者请与会务组联系证书领取事宜。
联系人:
谢忠洲老师(18607196107)
牟 桐老师(13883833280)
第三届中国双碳法治论坛组委会
2025年10月14日
附:获奖论文名单
第三届中国双碳法治论坛获奖名单
(同等次内排名不区分先后)
一等奖 | |||
序号 | 论文名称 | 作者 | 单位 |
1 | 碳排放交易合同纠纷中情势变更原则的审慎适用研究 | 王亚萍、程良开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湖北省高韬律师事务所律师 |
2 | “双碳”目标引领下气候变化诉讼侵权责任认定的困境与进路完善 | 马豪 | 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三级法官助理 |
3 | 碳配额公私法属性的内涵重释与规范适用 | 宋洋溢 | 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 |
4 | 环境法体系中气候法的法典化 | 汤宇仲 | 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 |
5 | “双碳”目标下碳税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协同路径构建 | 张瑞萍、潘鑫 | 甘肃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北京林业大学博士研究生 |
二等奖 | |||
序号 | 论文名称 | 作者 | 单位 |
1 | 协同治理下气候变化应对的法治化路径探析 | 谢忠洲、程轶洁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
2 | 生态环境中基本权利跨时际保护的逻辑与要素分析——以德国“气候变化案”为切入点 | 龙超 | 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特聘副研究员 |
3 | 双碳司法实践中绿色原则的理论逻辑与适用进路 | 张罡 | 华中师范大学讲师 |
4 | 我国气候变化诉讼的构造逻辑的解析与呈现 | 马腾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讲师 |
5 | “双碳”目标下碳数据的证据能力与应用规制 | 郝楠楠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
6 | “双碳”背景下碳排放配额执行的实践探索与拓展思路 | 汪令新、刘枭哲 | 中碳登党委委员、副总经理;中碳登法律合规部高级经理 |
7 | 碳资产时效性视域下人民法院服务保障“双碳”目标的困境与纾解—基于涉碳市场交易司法案例的研究 | 向前 | 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法官助理 |
8 | 论公益诉讼在碳治理领域拓展的范式转型与立法实现 | 唐绍均、王国平 | 重庆大学教授;重庆大学博士研究生 |
9 | 双碳背景下破产财产的绿色化处置研究 | 刘旺、宋诚 | 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助理;淮安市中级人民法院民二庭法官 |
10 | 气候诉讼中风险预防原则之适用 | 李舴玉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
三等奖 | |||
序号 | 论文名称 | 作者 | 单位 |
1 | “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法制进路及法典因应 | 冀鹏飞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讲师 |
2 | 碳配额司法执行的实践困境与优化理路 | 沈大力、时毅 | 上海星瀚(武汉)律师事务所主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
3 | 碳普惠替代性修复现实困境及其消解
| 白明旭、张相得 | 湖北瑞通天元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副主任;湖北瑞通天元律师事务所实习律师 |
4 | 绿色金融视角下的碳市场制度构建——以碳排放权为考察中心 | 张叶东 | 深圳大学助理教授 |
5 | 环境公益诉讼中的“青碳”修复研究 | 李革胜、冯昊 | 武汉海事法院副院长、二级高级法官;武汉海事法院审判员、一级法官 |
6 | 超额碳排放行为的司法规制路径探析——以北京草原之盟诉兴义某发电公司大气污染民事公益诉讼案为例 | 石鑫 | 贵州省黔西南州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三庭庭长 |
7 | 气候变化行政公益诉讼的诉因类型 | 王云霞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
8 | 国际规则博弈下中国航运碳市场制度的自主构建 | 傅子洛 |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 |
9 | 气候变化民事侵权诉讼途径及责任认定的比较研究——兼论国际法院咨询意见的启示 | 张天杨 | 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
10 | 气候变化健康损害的因果关系认定研究 | 廖宜心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 |
11 | “核证”缺位:认购碳汇的实践反思与规范建构 | 赖思瑾 | 香港城市大学博士研究生 |
12 | 认购林业碳票的实证考察和制度优化 | 程文辉、姚飞 | 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四级高级法官;湖北省襄阳市老河口市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法官助理 |
13 |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法律规制 | 庄汉、孙明昊 | 新疆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武汉大学副教授;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 |
14 | 论双碳法治下“用能权”的法律义务属性 | 刘卫先、侯善钦 |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研究生 |
15 | 刑事案件碳汇赔偿司法适用的反思与调试 | 郑文欢、黄凌霄 | 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生态环境审判庭三级法官助理;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人民法院执行局五级法官助理 |
优秀奖 | |||
序号 | 论文名称 | 作者 | 单位 |
1 | 粤港澳大湾区产品碳足迹核算的法治协同 | 陈晓文 | 北京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 |
2 | 新质生产力赋能碳排放双控的制度困境与实现进路 | 白洋、朱逸然 | 山东理工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山东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
3 | “双碳”目标下检察公益诉讼的职能定位与优化路径 | 徐昊 |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检察官助理 |
4 | 未足额清缴碳配额行为的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研究——以“双碳民事公益诉讼第一案”为起点 | 刘梓文、吴浩然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
5 | “双碳”目标下“认购碳汇” 司法适用研究 | 郑雅匀 |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 |
6 | “双碳”目标下碳排放信息披露第三方鉴证机制改革路径研究——基于跨域互认壁垒与数据安全治理的双重视角 | 杨德清 |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
7 | 生态环境法典编纂视域下的碳达峰碳中和协同立法研究 | 王中庆、胡志伟 | 山西大学副教授;山西大学硕士研究生 |
8 | 碳排放数据造假行为的刑法规制研究 | 周鑫 | 西南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
9 | 气候变化因应下东道国规制权之法效力续造 | 李泽园 | 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 |
10 | 生态环境法典化下碳排放权交易的多机制协同法治优化研究 | 齐康 | 山西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 |
11 | “双碳”目标下“认购碳汇”的司法实践及其规范路径——基于70份裁判文书的实证分析 | 林正妙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 |
12 | 认购碳汇在野生动物资源损害赔偿案件中的司法适用研究 | 解凯竣 | 浙江省平湖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 |
13 | 双阶理论视域下碳排放权质押登记的规制路径研究 | 杨浩然、冯广林 | 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 |
14 | 全球气候金融机制治理结构:演进、原则及国家层面的实践 | 艾里西尔·艾萨 | 新疆农业大学讲师 |
15 | 生态环境法典视域下碳汇功能损修复的制度构建 | 王萧 | 华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
16 | 自愿认购碳汇的机制建构:制度动因与法理因循 | 薛雅乔 | 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
17 | 结构主义视域下应对气候变化“入典”的立法逻辑与规范表达 | 赖德斌 | 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 |
18 | 我国水土保持碳汇的功能及实现路径研究 | 李培培、冉芷依 | 湖北经济学院讲师;湖北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 |
19 | 碳排放失信惩戒的法治因应 | 叶颖君 | 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 |
20 | 生态环境修复司法判项表达新范式助推碳汇护绿——以近十年生态环境案件数据为研究样本 | 黄桂武 | 武汉铁路运输中级法院一级法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