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学生,刚入学时,学习非常刻苦,每天总是泡在教室或者图书馆,回到宿舍依然经常看书到半夜,不停的写东西,有的同学为他的学习精神而折服,也有的同学冷嘲热讽。但是,一段时间以后,这位同学却突然宣布再也不看书、再也不写东西了。面对同学诧异的目光,他没有做任何解释。同学们告诉我这个情况后,我找到他,希望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促使他改变态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的理由很清楚:读的书比别的同学多很多,但学期成绩却并不是最好;写了很多东西投出去,但没有一篇被采用,而且大多数音信渺茫。自己花了那么多时间读书、写文章不仅没有收获,而且还被同学们嘲笑,没有意思。
这个同学遇到的问题,可能不少同学都或多或少的遇到过。刚入学时劲头十足,目标远大,读书写作的热情很高,但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并不那么容易。在遭遇退稿、读书效果并不好、被同学嘲笑、甚至老师也误解等一些事情后,便心生退意,甚至准备放弃。
我给他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一个学生学习异常用功,几乎不给自己留时间用于学习以外的任何事情,基本上是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但考试成绩总是在班上排最后。他十分困惑,跑去问老师为什么总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老师没有回答,只是递给他一只装满水的杯子,让他端住并站在那里不要动。学生不解的端着杯子站了两个小时,老师才让他把杯子放下来,并示意他坐下。老师问他:累了吧?学生点头。老师说:学习就像你刚才站着端杯子,你一直把它端着,手总是会累的,累了,就端不住;勉强端下去,结果是水也洒了,杯子也摔了。如果你过一段时间把杯子放下,歇一会再端起来,就可以坚持得更好更稳,水不会洒出来,更不会摔坏了杯子。
第二个故事:有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哈哈,去年我只得到10%,今年得到了20%!翻了一番。”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
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你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但现实很快敲了你几个闷棍,或许,你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没人重视;或许,只得到口头表扬但却得不到好成绩;或许……。总之,你觉得就像那棵苹果树,结出的果子自己只享受到了很小一部分,与你的期望相差甚远。
于是,你愤怒、你懊恼、你牢骚满腹……最终,你决定不再那么努力,让自己的所做去匹配自己的所得。于是,渐渐失去了刚开始时的激情和理想。
“老了,成熟了。”我们习惯于这样自嘲。但实质是,你已停止成长了。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常常忘记学习是一个历程,是一个整体,我们觉得自己已经成长过了,现在到该结果子的时候了。我们太过于在乎一时的得失,而忘记了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好在,这不是金庸小说里的自断经脉,我们随时可以放弃这样做,继续走向成长之路。
假如,你也在学习上遇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那么,提醒自己一下,千万不要因为激愤和满腹牢骚而自断经脉。不论碰到什么事情,都要做一棵一直成长的苹果树,因为你的成长永远比看得见的分数更重要。
第三个故事: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兴奋。
第二天孩子们又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劳!”他们向老人发誓,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这是上一个故事的答案:苹果树为什么会自断经脉,因为它不是为自己而“玩”。
在这里,老人的算计很简单,他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为自己快乐而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得到美分而玩”,而他操纵着美分这个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故事中的老人,像不像是你的老师、家长?而美分,像不像是你的考试成绩、奖学金、家长许诺等各种各样的外部奖励?
如将外部评价当作参考坐标,我们的情绪就很轻易出现波动。因为,外部因素我们控制不了,它很容易偏离我们的内部期望,让我们不满,让我们牢骚满腹。不满和牢骚等负性情绪让我们痛苦,为了减少痛苦,我们就只好降低内部期望,最常见的方法就是减少学习的努力程度。
当你以外部评价体系来看待自己的一切,常常会忘记学习的原初动机———好奇心和学习的快乐,反而让同学和老师的评价和眼前收获的起伏成为了学习的最大快乐和痛苦源头。
三个故事讲了两件性质完全不同的事情,它们都经常的发生在我们身边。在我看来,学习方法的问题,比较容易解决。只要懂得了人必须有充分的睡眠才能有更好的精力与体力的道理,调整方式方法、张弛有度的安排学习是不难的。让我担心的是学生“自断经脉”,拒绝成长,而“自断经脉”的原因是不知道“为谁而玩”。如果这样,解决起来就不止是讲几个故事那么简单。首先,需要打破的是让外部评价体系左右自己的习惯,从现在开始,培育自己的内部评价体系,让学习变成“为自己而玩”。
成长如同集腋成裘,要渡过时间的长河,需要意志做舟、毅力为桨、精神为帆。想起自己,从小到大,不管遇到什么困难,父母都会念叨的一句话:要用心。读书时,是“用心学习”;工作了,是“用心做事”。过去很多年一直以为,用心学习就是用脑子学习,或者说就是把知识记在心里,不要忘记。……。现在终于明白,“用心学习”并不只是脑袋里记住,更重要的是自己要学会去面对、去解决、去完成。父母的“用心”更良苦,希望我能够自己去体会更多的东西,做一棵永远成长的苹果树,因为一切都是“为自己而玩”。
从“为别人而玩”到“为自己而玩”,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心态问题。心态作为人内心的一种认知状态、修养状态,看似很虚,其实很关键。心态外化出来就是人的精神状态,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就是学习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讲,心态决定行为。如果是有了畏难情绪,怕了,需要下定决心,拿出战胜困难的勇气;如果是因为短时间内效果不明显,急了,需要静下心来,体验厚积薄发的过程;如果是对自己的目标产生了怀疑,甚至丧失信心,准备放弃,问题就非常严重了。
因此,学习是一件需要“用心”的事情,它无时不在考验着我们的信心、决心、恒心、细心和平常心。
通过接受教育提高自己是研究生学习的目的,更是一种经历的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所收获,也必然会有收获,我们首先要有信心。同学们的知识基础、专业背景可以不同,学习方法和能力也可能不完全一样;但学习的过程与成长是相伴随的,有信心才会有目标、有追求、有动力。
研究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们要有决心。任何一个研究题目都是不可能轻易完成的。那种见到困难就低头、碰到问题就气馁、遇到风险就逃避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杰出的研究型人才,也不可能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与幸福。养成敢于克服畏难情绪、勇于战胜困难的品格,也是研究生的人格培养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研究生学习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有磨杵成针的精神,我们要有恒心。一旦目标确定,就应该持之以恒,不为眼前琐事所扰,不轻言放弃。经常会看到一些同学,基本素质不错、研究能力很强、思维十分活跃,但最终却没有那些“笨”学生做得好。究其原因,就在于永远不能完成从思想火花到研究成果的过程,总是浅尝则止,不停的换研究方向、研究内容、研究题目,似乎对什么都有兴趣、有想法,但却没有恒心“打破沙锅纹到底”,最终还是两手空空。
法律是一种世俗的智慧,这种智慧是千百年来人类理性的结晶,其所特有的逻辑是每个法律研习者必须掌握的工具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的最重要内容,这种方法学习,远比知识的灌输与记忆困难许多。法律的精神蕴涵在法学理论与实践之中,许多看似微小的差别却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如我们所熟知的“法制”与“法治”,“依法治国”与“以法治国”的理论差异;还有“罪犯”与“犯罪嫌疑人”、“讯问”与“询问”的实践变化,都绝不是一字之差、一词之变,其中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仔细体会,冷静观察,需要我们十分细心。
法律是人的行为规范,对人的认识、对人性的认识决定着对法律的理解,因此,学习法律是不可能单纯从书本到书本,从条文到条文的。社会阅历、人生经验、甚至生活常识都是法律人理解法律所不可缺少的因素。在我们绝多数同学都很年轻,还来不及积累太多的人生经验的时候,我们只能通过向前人学习和自己实践两种方式来学习。而认识社会、认识人所要读的书很多,需要了解的东西很丰富,许多在我们看来十分新奇、灵光闪耀的东西,也许是若干年前先人们早已说明透彻的事情。懂得了法律与人的关系,就明白了“积淀”对于法律人的重要,而“积淀”是需要时间、需要精力、更需要毅力的。我们必须有平常心,耐得住寂寞,吃得“寒窗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