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
发布时间:2005年11月27日 来源: 作者:

  

点击放大120)this.width=120 align=left vspace=20 border=0/>  

 

 

 

 

 

 

 

 

 

 

 

   主持:吕忠梅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年11月 

 

内容简介

 

   可持续发展自联合国大会1980年首次使用至今已有23年,《我们的共同未来》对其进行完整定义也已经有10余年。作为全世界认同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不仅得到了各国政要的广泛认同,并被迅速转化为国家政策与战略,而且学界也从多视角对可持续发展这一课题展开研究。可持续发展是源于以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为重要内容和前提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因而它与环境法具有天然的内在的联系。2003年11月出版的《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一书正是运用可持续发展观审视、分析环境法理论与制度,并运用可持续发展观对环境法进行了理论与制度创新。该书来源于吕忠梅先生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该书共11章,其研究思路是将可持续发展观运用于环境法的三个层次——理念、原则和制度,从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方面研究问题。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部分:理念更新篇。该部分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的多元化视角探索环境法的基本理念问题。研究了环境法的自然观、伦理观与代际公平观,以构建环境法的观念基础,同时也为环境法基础理论创新提供了支持。
  第二部分:理论分析篇。该部分主要是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的主客体重构认识,在借用经济学、社会学分析工具的基础上,检讨已有的环境权理论;深入论证环境权理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弥补过去环境权理论单一合法性论证的不足;揭示环境权理论作为环境法的基石范畴要求突破部门法界限,重构国家与社会、人与自然、权利与权力关系的本质特性,以构建环境法的理论基础并为环境法的制度创新提供理论支持。
  第三部分为制度设计篇。包括5章。主要是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的“人类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采用法律分析以及相关学科分析方法,以确定风险预防原则为基础,具体设计了一些环境法的新制度——环境税、生态补偿、环境押金制度,同时也重新设计了环境法的已有制度——民事救济制度。
  《超越与保守——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环境法创新》一书从可持续发展主客体关系重构以及“生态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出发,针对环境法理论研究中的合理性论证困境,为缓解“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紧张进行努力。该书并未重复地将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法的已有内容简单叠加或者使用给原有理论戴上可持续发展的帽子的研究方法,而是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通过运用其认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新思维,深入分析现有环境法理论的不足和缺陷,力图创建新的环境法理论与制度。它以一种保守的态度调节了“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的矛盾,支持了可持续发展的“妥协性”,而又是这种保守妥协克服了以往环境法的理论不足,为走出环境法的理论困境,建立沟通和协调机制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目 录
      序……………………………………………………………吕忠梅(1)
      导言…………………………………………………………………(1)
      理念更新篇
      第1章自然观……………………………………………………(21)
      1.1环境资源法的自然观……………………………………(21)
      1.1.1 自然的经济属性……………………………………(22)
      1.1.2 自然的生态属性……………………………………(24)
      1.1.3 自然的精神属性……………………………………(25)
      1.2自然观下的理念更新……………………………………(28)
      1.2.1 节制…………………………………………………(29)
      1.2.2持续…………………………………………………(31)
      1.2.3公平…………………………………………………(33)
      1.2.4生命…………………………………………………(34)
      1.2.5朴质…………………………………………………(36)
      1.2.6和谐…………………………………………………(37)
      1.2.7精神…………………………………………………(39)
      1.2.8仁爱…………………………………………………(40)
      1.2.9情性…………………………………………………(42)
      第2章伦理观……………………………………………………(45)
      2.1伦理观下的环境法………………………………………(45)
      2.1.1环境法困境的分析…………………………………(45)
      2.1.2环境法的出路………………………………………(48)
      2.2现代伦理的世界观背景…………………………………(50)
      2.2.1缔造现代世界观的大师……………………………(50)
      2.2.2机械论世界观的伦理………………………………(55)
      2.3科技中心主义的伦理……………………………………(58)
      2.3.1科技负载着价值……………………………………(58)
      2.3.2科技对人文和自然的背离…………………………(61)
      2.4环境伦理的诞生…………………………………………(65)
      2.4.1 自然科学的新发展…………………………………(65)
      2.4.2迎接环境伦理之诞生………………………………(70)
      2.5环境伦理的生成…………………………………………(72)
      2.5.1环境伦理学的概念…………………………………(72)
      2.5.2环境伦理的主要观点和流派………………………(73)
      2.5.3环境伦理的批判与生成……………………………(76)
      2.6可持续的环境法………………………………………… (84)
      2.6.1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转折………………………(84)
      2.6.2法的环境道德化和环境道德的法律化……………(87)
      2.6.3环境法的改造………………………………………(89)
      2.6.4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法…… ……………………… (98)
      2.7结语………………………………………………………(100)
      第3章代际公平观………………………………………………(101)
      3.1解读代际公平……………………………………………(101)
      3.1.1代际公平理论的提出及其理论预设………………(101)
      3.1.2理性的辩护——代际公平理论的支撑体系………(109)
      3.1.3结论:一种合理性的存在……………………………(118)
      3.2从应然到实然的距离……………………………………(119)
      3.2.1代际公平理论之道德化的阐释……………………(120)
      3.2.2代际公平理论之法律化的论证……………………(125)
      3.2.3结论:必要的张力……………………………………(135)
      3.3制度的进路………………………………………………(136)
      3.3.1制度生成的两种基本模式…………………………(136)
      3.3.2代际公平理论制度化实践的述评…………………(139)
      3.3.3 中国法的制度进路…………………………………(146)
      3.3.4结论:平衡事实与规则的艺术——法的实践
      解说…………………………………………………(149)
      3.4结语………………………………………………………(150)
      理论分析篇
      第4章社会学分析………………………………………………(155)
      4.1环境意识之概念分析……………………………………(155)
      4.1.1环境意识之概念……………………………………(155)
      4.1.2环境意识产生之分析………………………………(156)
      4.2中国生态伦理观的历史轨迹……………………………(159)
      4.2.1儒家生态伦理观述略………………………………(160)
      4.2.2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当代命运……………………(165)
      4.2.3传统生态伦理观衰落之原因分析…………………(167)
      4.2.4 小结…………………………………………………(169)
      4.3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对公民环境意识形成之影响………(170)
      4.3.1 当代中国公众环境意识之实证分析………………(170)
      4.3.2 当代中国公众环境意识状况与社会变迁之关系…(172)
      4.3.3 小结…………………………………………………(182)
      4.4社会变迁中的环境法……………………………………(183)
      4.4.1陷入观念困境的可持续发展观……………………(184)
      4.4.2遭遇悖论的法治理想………………………………(186)
      4.4.3 中国环境法可能的选择与策略……………………(188)
      4.5小结(代结论)……………………………………………(192)
      第5章经济学分析………………………………………………(195)
      5.1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195)
      5.1.1环境问题的经济学分析……………………………(195)
      5.1.2资源利用的经济学分析……………………………(203)
      5.1.3 小结…………………………………………………(206)
      5.2环境资源法制度的经济学分析…………………………(207)
      5.2.1有关产权理论………………………………………(207)
      5.2.2产权的局限性和交易成本…………………………(210)
      5.2.3政府管制和组织成本………………………………(212)
      5.2.4政府与市场:比较和协调……………………………(214)
      5.2.5经济学分析的总结…………………………………(219)
      第6章环境权的理论更新………………………………………(222)
      6.1环境权理论的变迁………………………………………(222)
      6.1.1环境权的涵义………………………………………(223)
      6.1.2环境权的提出………………………………………(224)
      6.1.3立法与司法实践……………………………………(228)
      6.1.4理论与实践的困境…………………………………(232)
      6.2环境权的法律属性………………………………………(235)
      6.2.1否定论与肯定论……………………………………(235)
      6.2.2环境权的法律定性…………………………………(239)
      6.2.3环境权的内容………………………………………(253)
      6.3反思环境权理论…………………………………………(257)
      6.3.1对环境权理论的检讨………………………………(257)
      6.3.2环境权产生的原因分析……………………………(262)
      6.3.3环境权涵义的分解组合……………………………(266)
      制度设计篇
      第7章风险预防原则……………………………………………(271)
      7.1环境风险与环境资源的利用和保留……………………(271)
      7.1.1环境风险……………………………………………(271)
      7.1.2环境资源的利用和保留……………………………(274)
      7.2风险预防原则的理论分析………………………………(275)
      7.2.1经济分析……………………………………………(276)
      7.2.2利益分析……………………………………………(281)
      7.2.3伦理分析……………………………………………(283)
      7.3风险预防原则的内容……………………………………(287)
      7.3.1环境风险的预测……………………………………(288)
      7.3.2环境风险的防止……………………………………(289)
      7.3.3环境风险的防范……………………………………(290)
      7.4风险预防原则的实现……………………………………(291)
      7.4.1风险预防原则的法律效力…………………………(291)
      7.4.2风险预防原则实现的法律机制……………………(292)
      7.4.3风险预防原则实施的法律制度……………………(293)
      第8章环境税收制度……………………………………………(295)
      8.1传统税收理论的困境……………………………………(295)
      8.1.1传统税收理论的沿革………………………………(295)
      8.1.2传统税收理论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困境…………(296)
      8.2环境税的理论基础………………………………………(297)
      8.2.1经济理论基础………………………………………(297)
      8.2.2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300)
      8.2.3法学理论基础………………………………………(303)
      8.3环境税的涵义……………………………………………(306)
      8.3.1环境税的定义及特征………………………………(306)
      8.3.2环境税法律关系……………………………………(312)
      8.4环境税收制度的基本原则………………………………(315)
      8.4.1环境税的公平原则…………………………………(315)
      8.4.2环境税的效益原则…………………………………(318)
      8.4.3环境税法定主义原则………………………………(320)
      8.5我国环境税制的构想……………………………………(323)
      8.5.1 美国环境税制………………………………………(324)
      8.5.2欧盟国家环境税制…………………………………(326)
      8.5.3我国环境税制建立的构想…………………………(329)
      第9章押金制度…………………………………………………(333)
      9.1押金制度的基本内容……………………………………(333)
      9.1.1押金制度以保护环境为目的………………………(334)
      9.1.2由国家确定环境押金的收取………………………(334)
      9.1.3以交回废旧物品为返还环境押金的条件…………(334)
      9.2押金制度的法理基础……………………………………(335)
      9.2.1押金制度的性质……………………………………(335)
      9.2.2押金制度的基础:国家环境管理权及其界限………(338)
      9.2.3押金制度中的委托代理……………………………(342)
      9.2.4押金制度的框架……………………………………(344)
      9.3押金制度的经济合理性………………………… …… (347)
      9.3.1个人行为的经济分析………………………………(347)
      9.3.2押金制度的经济分析………………………………(348)
      9.4押金制度的构建…………………………………………(349)
      9.4.1押金制度的立法基础………………………………(349)
      9.4.2押金制度的模式……………………………………(350)
      9.4.3押金制度的具体内容………………………………(351)
      第10章生态补偿制度…………………………………………(355)
      10.1生态补偿制度的涵义……………………………………(355)
      10.1.1生态补偿的概念……………………………………(355)
      10.1.2生态补偿制度与可持续发展………………………(358)
      10.2生态补偿制度的原则……………………………………(362)
      10.2.1可持续性原则………………………………………(363)
      10·2·2效益性原则…………………………………………(365)
      10.3生态补偿的分类…………………………………………(368)
      10.3.1政府补偿与市场补偿………………………………(358)
      10.3.2对人的补偿与对物的补偿…………………………(379)
      10.4我国现行生态补偿制度的不足与对策…………………(381)
      10.4.1现存生态补偿制度之不足…………………………(381)
      10.4.2对策…………………………………………………(383)
      第1l章民事救济制度………………………………………(386)
      11.1环境侵害和环境民事责任………………………………(386)
      11.1.1环境侵害的概念……………………………………(386)
      11.1.2环境侵害的特点……………………………………(390)
      11.1.3环境民事责任………………………………………(392)
      11.2环境侵害民事救济的人性基础…………………………(394)
      11.2.1理性人与人性恶……………………………………(394)
      11.2.2环境侵害民事救济与人性恶………………………(396)
      11.3归责原则…………………………………………………(398)
      11.3.1归责原则的演化……………………………………(398)
      11.3.2无过失责任原则的合理性分析……………………(403)
      11.4环境侵害民事救济………………………………………(407)
      11.4.1私力救济……………………………………………(408)
      11.4.2公力救济……………………………………………(413)
      11.4.3环境民事责任的承担………………………………(423)

 

                                                         [责任编辑 张一粟]

Copyright © 2019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大道182号 邮编:430073
技术支持:京伦科技